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师范热”为教师教育再点把火
马丽娅

    2021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计划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为脱贫县和中西部定向县培养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当今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但教育资源欠均衡、教育焦虑、师德师风等仍是社会“焦点”问题,这也促使国家进一步布局谋篇,注重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顶层设计。就社会响应程度和效果而言,近年来的“师范热”可窥一斑。自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来,综合型院校依靠学科专业的雄厚实力兴办师范专业,可视为教师教育振兴的一种“现象”;传统师范院校也继续努力兴办一些非师范专业,以向着综合型大学发展为目标,这同样不失为教师教育振兴的一种“现象”。两类现象级的“师范热”能否迎来教师教育振兴的春天,这需要社会检验。

    同时,近年来“师范热”还表现在职前、入职两端的白热化竞争:一端是师范院校“招生热”“报考热”,高分考生涌向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被一再刷出新高度;另一端是国内外名校博士、硕士竞争中小学教职岗位,某些中小学公示的入职教师履历、学历令人刮目。再加上社会化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热”,围绕师范形成的“热”效应处于持续增强态势。

    “优师计划”的颁布实行,呼应了“师范热”,也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了良好契机。教师教育如何利用师范的“热辐射”能量并达成共振共赢?以下几个方面应为努力方向。

    其一,“双一流”专业建设应向师范院校倾斜,从国家层面、地方高度给予师范院校突出地位,提升学“高”为“师”的社会共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优师计划”,促使更多师范院校承担“优师计划”,形成良性循环。传统师范院校更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师范专业的投入,在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保障师范专业的主体地位,使“师范大学”名副其实,使“优师”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其二,师范专业应确立可见可行、指向明确的育人目标,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特别注重涵养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情怀。

    其三,师范专业应优化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师范生开设凸显“教师专业化”的特色课程;针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增加具有“乡村教育”指征的特色课程;跨学科专业开设教师“执业能力”培养课程,利用技术赋能,采用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等手段,培育师范生除学科教学能力以外的“特殊能力”,充分拓展思维空间,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培养院校应为师范专业配备优质资源,包括师资、学习资源以及教学环境、实验实训场所、教育实习基地等软硬件条件,打破高校与中小学壁垒,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培育教师的体系。师资配备方面,尤其倡导师范院校中具有“专业影响力”(学术、教学、品质、形象等)的教师执教师范专业,以“专业性的示范”增强师范生与师范专业的“黏度”,激发优秀人才的从教意愿。

    同时,依据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师范专业应建立筛选机制,从职前培养入口和毕业环节严格把关;强化“双非”(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报考教师资格的质量关,在教师教育大框架中营造“学高为师”的氛围。

    “优师计划”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了契机,“师范热”为教师教育振兴带上了很好的节奏,但此“热”形成的原因亦值得注意,即就业方向明确、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编制、收入、假期等“优势”。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毕业目标都应纳入“就业”考虑,但教师教育不能唯“就业导向”。教育是“理想化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师教育应该成为实现教育“育人”理想的津梁。如果教师教育目标仅指向“就业”的实用之处,师范生培养只盯着“市场”需求,势必会偏离育人目标。

    若使“教师教育振兴”“强师行动”走出文件和口号,那么我们的未来期许应该是师范生从内心本质上以学师范、当教师为荣,有自主稳定的从教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有编制和假期而选择教师职业;继而全社会形成“学业专为师”“身正德高为范”“意正志稳为范”的共识和风气,从根本意识上变追求“工作职业稳定”为“教师意识稳定”,教师教育才是真正的振兴。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