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夏晋祥在《生命课堂论》一书中指出,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对幼小孩子的关怀、鼓励和期待很重要。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人能成为优秀教师,其根本就是因为他内心有爱——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这种爱会激发他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聚集世界所有的光和热去哺育学生、温暖学生。如今,许多学校的课堂是一种理性主义盛行、知识至上、教师中心的“知识课堂”。这种课堂片面追求对客观知识的授受,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唤醒师生生命意识、激发师生生命潜能、提升师生生命境界、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价值,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严重异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学生的情感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都受到了遏制。因此,我们需要构建“生命课堂”,营造“生命校园”,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模式,使教育真正能做到“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
生命课堂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济良、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赵文慧在《全球教育展望》上撰文,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课堂教学作为直面个体生命的活动,是“动态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顺应个体生命的生成性,以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营造出情境化、可再生性的课堂生态,走出教育僵化之壁垒。一方面,教学设计应坚持适度预设,为个体生命成长“留白”,营造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开放、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学设计应尊重个体生命的生成性,追求充满生长气息的“可能课堂”而非一味地固守预设的“完美课堂”,在个体生命自由生成、创造的涡流中同“控制、预测、操纵”的机械教育观决裂,使生命课堂朝向教育的“美丽风险”开放。另一方面,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的基础之上,激发学习者自我塑造与创造的内在精神力量。创造性教学是相对于“操作性教学”而言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实现有效教学,更重要的是提升个体生命的创造力。因此,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创设灵活开放的教学情境以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唤醒个体生命发展与创造的内驱力,引导个体生命将课堂所学进行再迁移、再创造,在潜能释放、自由生成的生命课堂中自主选择、勾勒生命发展的可能图式。
课堂属“事”,生命属“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在《北京教育》上撰文,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是“事”与“人”的交互生成:课堂属“事”,生命属“人”,课堂与生命的关系,本质是事与人的关系,是成事与成人的交融。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事之载体,通过课堂之事成就教师之人。或许,这就是教师的宿命:在还没有成为教师之前,课堂就在那里,守候着你的到来;在课堂还没有走入你的世界之前,你的生命对它已有冥冥中的期盼。进入课堂这一世界之前,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课堂适合你的生命吗?课堂可以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无论有多少裁度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尺度是藏于教师内心的自我尺度:“我”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出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生命?“我”有没有在课堂活出“我这个教师”的生命质量?“我”有没有因为课堂的存在实现了“我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拥有了“生命尊严”?“我”有没有把课堂真正变成我生命的根基,即使没有庄子所言的“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的豪情,至少可以“深根宁极而待”,等待“我这个生命”通过深深地植根于课堂,最终绽放出属于我的花朵,在教育的天地中摇曳身姿……
(伊哲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