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写作教学指令性、强制性、非主体性的特征十分鲜明。从训练结果看,学生常常是无病呻吟,作文中罕有“自己的看法”“真情实感”“个性创意”。 为此,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写作”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可以说,这一要求切中传统写作教学的痼疾,为写作教学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何谓“自主写作”?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以“自主”构建为根本,让学生真正在“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主动积累写作知识,丰富写作技能,提升写作素养。 自主写作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整合性、开放性和主体性。在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仅任务群5、6明确提出的写作任务就多达11次。此外,还有大量的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实用文写作等要求。在统编必修教材上、下册中,共安排了15个大作文写作任务、20个微型写作任务,每个单元都有,有的还不止一项。这些写作任务随文而设,因单元而异,与阅读、调查、讨论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写、在做中写。但是,如此众多的写作任务,学生不可能一一照章完成。因此,自主写作意味着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自主安排。 自主写作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培育元认知能力,真正提升写作素养。自主写作淡化写作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的是个体在写作过程中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能力,这正是元认知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写作素养。其次,有利于实现差异化发展,切实进行因材施教。传统写作教学,统一、强制的写作任务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目标。而自主写作则体现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不仅保护了个体写作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最后,有利于促进生命成长,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人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一般是从“小我”到“大我”渐进转换的,但个体的成长规律注定了“小我”是无法一下子跨越到“大我”的。而自主写作恰可化解这一矛盾,以“我手”写“我心”,触摸内心的深处,实现灵魂的对话,引领学生从自身的情思体验出发,向宏大世界的纵深处延展,最终促成个体生命在写作中的全面发展。 自主写作的策略:自主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绝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写作中发挥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需要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相较于传统写作教学而言,教师尤其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做协同学习的组织者。写作常常被认为是“个体”的事,强调独立完成,反对相互协作。在自主写作中,教师要发挥好协同学习的组织者作用,将松散的全班自由讨论变为三五成群的小团队合作,有助于化整为零、化虚为实,进行更为全面、有效的写作合作,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遣词造句到修改升格,学生都可以寻求队友的帮助,将协同学习贯穿写作始终。 协同学习在写作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写作者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是较为缺乏的,其写作往往都是一种主观投射,常常还会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而开展协同写作,队友之间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阅历、思考角度,可以让他们的认识立体而多元,使他们的思想成熟而深刻起来。 二是做素养评价的推进者。传统写作教学,教师易于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做横向评价。在自主写作教学中要转换思维,教师要做好学生写作素养纵向发展水平的评价推进者。 学校要建立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平台,创建写作素养成绩单,指导学生把每一次写作的成果,自评、互评、师评、修改、团队协作情况以及相互分享的收获等都收录其中,持续记录自己写作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做好追踪和评价学生写作发展状态的工作,及时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科学、客观的阶段性评价,评估其写作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以恰当的方式指明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方向。当然,写作素养评价也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面向学习过程。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慈溪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