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每周推荐 | 张定浩
前进的动力

    随看随想

    张定浩,1976年生,诗人,评论家。选文是作者在《南方人物周刊》“2019青年力量致敬盛典”上的演讲,略有删节。前进以及前进的动力,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张定浩的动力有三。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从业者,我们有怎样“实然”和“应然”的动力?它们与张定浩的或可相似、相通?我们可能很少阅读张定浩的文学批评,但知道、了解他论及的诗人和作家是有益的事。张定浩的主要作品该选文提及若干,另有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山中》等。(任余)

    ————————————————

    我是一个习惯等待的人,换句话说,可能也就是不思进取的人。然而,既然我还活着,在生命这场偶然的征程中,我和每个活着的人一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前进,从一个小孩子前进成青年,从青年再慢慢前进,迈入中年和老年。每个人都在生命中一点点地前进,绝大多数人,慢慢前进成为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慢慢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我会觉得如今四十多岁的自己,会比二十多岁时,要更加有意思一点,似乎也好看一点。

    所以,我虽然没有能力就“前进”这两个字,为诸位做出一番激动人心的阐释,但也许,我可以谈谈在这种不可避免的生命的前进过程中,对我自己而言,维系这种前进的几种基本动力。

    我很喜欢的一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五十二岁时,说过一段很让人动容的话,他说他就像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为了不倒下,只好不停地踩着踏板向前。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名满天下的非常杰出的哲学家了,也早已不是青年,然而他依然在不停地向前,并且,他竟然说,自己的这种前进,只是为了不倒下。每个骑过自行车的人,都能理解这样的状态。不好意思,因为我不会开车,没有开车前进的体验,所以我没有办法拿雪佛兰做例子,我只能说一下骑自行车的事情。

    我前两天在教我女儿骑自行车,又重新温习了一下这样的状态,从最初的摇摇晃晃,随时会倒下,到渐渐掌握平衡,这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但不从自行车上摔倒的前提是,你要不停地去踩那个踏板,让车轮一直保持前进的状态,一直前进下去。但这样的前进呢,并不是要前进到什么特定的地方去,不是比赛,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而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倒下。为了在临终的时刻,有力量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告诉周围的人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是我要说的前进的第一种基本动力,也就是为了在各种时代的喧嚣混乱中奋力保持住个体生命的健全,与人性的完整。

    我是一个文学评论写作者。一个评论写作者,在他写作和阅读生涯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陪伴和围绕他的,不单是那些活着的作家,更多的,注定是那些已经死去很久的作家,是几千年来无数杰出的写作者。他们同时存在,以书籍的形式,以灵魂的形式,在他的书架上注视着他,而他,也同样注视着他们。我想,每一个严肃的评论写作者,在想到“前进”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浮现出来的形象,可能都会多少接近于本雅明所描绘过的那个“新天使”的形象:他张开翅膀,面朝着过去,摇摇晃晃,被进步的风暴吹向他所背对着的未来。他的确在向着未来前进,但吸引他目光和全副精神的,他的面孔所朝向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人类的过去,或者说,也就是人类用全部的过去所聚集而成的文明。

    我或许是因为写了几篇批评我们这个时代名作家的文章,才拿到了这个奖,但我自己知道,我评论写作的大部分重心,或者说,吸引和焕发我写作热情的,是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我之前写过两本关于中国古典诗和现代诗的小书,《既见君子》和《取瑟而歌》,写过一本主要谈论西方现代作家的文论集,《爱欲与哀矜》,这几本书里所写到的那些诗人和作家,基本都早已不在人世。手头还有两个书稿没有写完,一本关于《孟子》,一本关于《诗经》。写这些文章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去尝试接近那些伟大的心灵,是一次次主动而积极的自由教育。

    这不是什么复古,更不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而就是一个现代写作者必然遭遇到的宿命,就像本雅明所看到的,因为过去已经成为越堆越高的废墟,为了不被这废墟淹没,你必须前进,但你前进不是为了摆脱和逃离过去,而是为了从一个更好的视角,从新天使的角度,去回望和整理过去,让这废墟重新复活成完整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是我要说的,有关前进的第二种动力。

    好了,关于前进的动力,我已经说了两种,第一种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第二种,是作为一个评论写作者。我想再说最后一点,就是作为一个写诗的人。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失去,人的失去,物的失去,以及情感的失去,还有美善和纯真的失去。诗歌的作用是疗愈,是安慰这种失去,但又不仅仅如此,诗歌更是一种挽留和复活。一个写诗的人,就是一个携带着各种失去努力前进的人,而他之所以前进,是因为他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在他生命旅程中的那些中途失散者,他之所以前进,是为了可以一次次地回头来寻找他们,也包括寻找曾经的自己,并把这一切都挽留在文字里。

    (选自张定浩《批评的准备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