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发现美好课程
灵动阅读:五育融合的加速器
柯晓珊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应该如何推动学生阅读?福建省厦门市梧桐实验学校建立“灵动阅读”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阅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谓灵动,“灵”指的是灵活,“动”指的是生动,“灵动阅读”打破时空限制,追求多元对话,带给学生生动、立体、丰富的阅读体验。

    跨学科阅读,搭建灵动阅读的“互联网”

    跨学科阅读以提升阅读素养为核心,让语文学科与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在一个项目或主题下联结融合。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以多学科融合为途径,开展融合式跨学科阅读。比如,在开展《一园青菜成了精》《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科普绘本阅读后,教师将阅读活动与劳动教育结合,带领学生走进“红领巾”劳动基地,让学生通过“仔细看一看、伸手摸一摸、动手种一种”等方式,从书本走向大自然,加强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劳动体验;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蔬菜,“绘一绘”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进而通过观察、记录、体验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美感;与数学学科结合,让学生探究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的数学奥秘:一年有四季,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每“候”有五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神奇。

    针对中年级学生,学校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开展任务式跨学科阅读。比如,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后,教师以“创编校园版《十万个为什么》”为核心任务,让学生完成“画一画知识卡片”“做一做科学实验”“写一写校园版《十万个为什么》”三个子任务,从点到面有机融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在一个个任务被“击破”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不知不觉提升着。

    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开展项目式跨学科阅读。比如,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后,教师以“一个人,一座岛,28年生存,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为引领开展跨学科阅读活动:开展主题辩论赛,讨论物质基础和精神品质孰重孰轻,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渐渐明晰鲁滨孙的生存之道;设计荒岛旅游线路图,探索荒岛的生存环境,学生更好地体会了鲁滨孙的坚毅品质;设计计数、计时器,梳理古代人民计数、计时方法,学生深刻感受到鲁滨孙的坚强意志。

    通过融合式、任务式、项目式跨学科阅读,学校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视域下开拓新的阅读学习空间,让阅读课程灵动起来。这种尝试既强化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巧妙融入了其他学科,达到阅读成效最大化的目的。

    体验式阅读,创设灵动阅读的“展示台”

    体验式阅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阅读过程,进而去询问、去探索、去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创造性体验。

    融入策略,提高品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渗透阅读策略指导,引导学生成为熟练的阅读者,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在阅读《青铜葵花》中“谁能去上学”的片段时,教师出示青铜和葵花为了让出上学名额而争辩不休的片段,引导学生预测“如何‘合理’让出上学名额”。在学生充分预测后,教师揭晓文本答案——原来,善良的青铜在银杏上“做了手脚”,让葵花心安理得地去上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预测与原文有哪些不同,从中更好体会人物的可贵品质。预测、对比、批注等阅读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

    融入媒介,全面感受。跨媒介阅读是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可以适当融入电影、建筑、戏剧等艺术形式,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比如,在阅读《忠犬八公》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教授与小八之间的深厚感情,引入了电影《忠犬八公》的片段,学生在视听艺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真挚的“人狗情”。

    融入美育,强化体验。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阅读后,用多种方式将阅读“物化”为成果,包括“画一画思维导图、编一编故事剧本、演一演故事角色”等,将美育融入阅读,使阅读闪闪发光。比如,在阅读《西游记》后,教师引导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将文字改造成剧本,与同伴组队上台表演,最后评选出“最受喜欢的西游人物”。这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品味文本,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可以让阅读摆脱单一的文字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活泼起来,有助于“灵动阅读”课程的深入开展。

    混合式阅读,打造灵动阅读的“学习场”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习模式,既不是彻底解放教师把课堂迁移到网络,也不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机械叠加,而是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课堂重点难点讲解、线上线下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将混合式学习模式运用到“灵动阅读”课程中,通过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打造混合式阅读模式,创设互动、互补、互融的学习场。

    读前,翻转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在线上浏览相关资料,了解整本书的背景,然后通过制作微课、设置主题讨论等方式推动导读活动,利用线上资料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

    读中,互助协作。整本书阅读围绕线上交流和线下阅读两个环节展开,两者交叠互动,形成一个闭环结构。学生在线上通过交流、打卡、协作等方式,进行阅读阶段性讨论;在线下通过主题交流、话题讨论等活动,进行深入阅读。

    读后,梳理整合。在“读前”“读中”两个阶段结束后,教师开展汇报交流展示活动,呈现可视化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内容,鼓励学生精心提炼、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线上线下教学指向同一目标,指向读后梳理整合的阅读模式。

    “三步走”模式的关键在于让线上网络互动与线下实体课堂结合起来,让彼此互为补充、支撑、照应。线上网络互动是线下实体课堂的基础,线下实体课堂是对线上网络互动的深化,这样的混合式阅读可以打破阅读的时空限制,让信息技术工具最大限度为高效阅读服务。

    联动式阅读,探索灵动课程的“生态圈”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儿童阅读更需要积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力量,建立家庭、学校、公共图书馆“三合一”的联动式阅读生态圈。

    以校为主,定位选书品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推荐与之匹配的阅读书目,定位选书品位,让优质、经典的书籍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馆还应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让高质量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以家、馆为主,拓展阅读渠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想读、读不久、读不深入”等问题。针对“不想读”的情况,可以开展亲子共读,通过亲子共读培养阅读习惯;针对“读不久”的情况,可以组建阅读共同体,去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交流会,借助团队的力量激发个人的阅读内驱力,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和思考;针对“读不深入”的情况,可以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将阅读过程转化为听、绘、演、说、写等多元形式,让阅读成为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

    跨学科阅读、体验式阅读、混合式阅读、联动式阅读的综合实施,让学校全面深入打造丰富、灵动的阅读课程体系,凸显了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儿童阅读价值。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梧桐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