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走进特教——
邂逅一群孩子 奔赴一场回归
蒋 岚

    2009年,原本在老家嘉兴教初中的我,意外调入宁波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来校第一天,一个孩子要我给他系鞋带。当时我想——这么大的孩子,手脚都灵活,就是想要享受老师的宠爱,忍不住拿出班主任的威严,上前一顿指责,并要求他自己系上鞋带。他委屈地弯腰,使出全身的劲儿,泪水一个劲儿往外流,最终也无法完成。旁边的老教师告诉我,这孩子虽然手脚健全,但从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眼外肌发育不良,无法对焦,完成不了系鞋带这个动作,所以才有了刚刚那一幕。

    回到办公室,孩子深躬着背的样子在我脑海中一直回荡,面对这些特殊学生,我陷入深思,也深感无力。当时正办理退休的老父亲,一个炮兵出身的老党员,拿出一张10多年前在嘉兴南湖红船处拍的照片:“世上哪有那么多平坦的路,瞧,咱们党,陆路不通了还可以走水路嘛,坚持不放弃,总是可以越走越好的。”

    对啊,坚持,不放弃,总是可以越走越好的——带着这个信念,我重新回到特教班主任岗位,而这次迎接我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娃娃班。班里有上课一直需要手把手教、下课需要紧盯的多动症娃;有流着口水咿咿呀呀,特别想跟你说话却总说不清楚的脑瘫儿童;也有大小便失禁却一脸无辜看着你的唐氏宝宝;更有眼睛从不与你对视的自闭症孩子。坚持,不放弃。带着这个信念,我慢慢转变着。

    2012年,班里一个自身有语言障碍的母亲向我咨询她儿子口语构音的问题,当时的我却无法帮她。我认识到,好老师不但要有仁爱之心,更需要有专业技能和学识。

    因此,我开始了第二次心灵出行——带着家长的需求和对特教专业知识的渴望,我如愿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第一批在职研究生,毕业又回到特教班主任岗位。

    从第一次的意外邂逅到第二次的摸索尝试,再到第三次的执着回归,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放弃,特殊孩子的教育之路也能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慢慢地,我带班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个叫凯凯的大男孩,天天嚷着要和我结婚,因为从小没了母亲,青春期的他更显示出对母爱的渴求。怎样扭转他的思想,让他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呢?在请教特教专家和翻阅专业书籍后,我发现这是极度缺失关注及青春期下丘脑激素混乱造成的。凯凯喜欢悄悄地搭积木,所以我鼓励他当“小小建筑师”,放大、展示他的作品;他爱管闲事,我就让他负责就餐管理工作;我还放低姿态,转身变成他的“粉丝”,表达自己的赞许,让他感到十分愉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凯凯变得大方又阳光,还成了学校文明监督岗的重要一员,每天奔跑在各楼层检查同学的行为规范,运动的增加让他的皮质醇激素趋于稳定,对于跟我结婚这个口号也变成了“我要当校长”。毕业后他顺利考入职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他的学校,他一眼就认出了我,瞧,那双蓝色的大眼睛更自信了。

    懵懂撞进特教圈的我,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跨专业跨学科读研,从脚骨骨折韧带撕裂仍坚持送教的小年轻,到现在连任两届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领衔人,一路走来我不仅收获了家长和同行的信任,也带着特殊孩子共同成长。对此,我感到无比幸福。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