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与单纯传授知识、题海训练相比,这条路并不好走。薛莺团队应该算是这条路上的早期探索者。他们不畏艰难,辛勤耕耘10余年,从最初教学环节的“点”状探索,到数学概念主动建构的“线”性归纳,再到现在“后建构”课堂的“面”状演绎,无不体现学科育人导向的追求。“后建构”课堂是对数学“双基”教学优良传统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自然生成。 “后建构”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够为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生成基础与载体。首先,“后建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已有数学经验解构基础上的真实情境设计,这是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基础。只要与学生已有经验吻合,生活情境、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等都可以视为真实情境。其次,“后建构”课堂教学重视数学活动及其相关支持性工具的设计,这是核心素养生成的良好载体。在教师引导和相关工具支持下,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活动,在已有经验的重组和再构中实现数学认知结构的升级。 “后建构”课堂的教学策略能够为数学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生成环境。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以“知识链”的生成为起点,历经“知识网”的重构、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思维能力的养成等环节。“后建构”课堂为个人建构提供的认知发展策略有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活动基础上“知识链”和“知识网”的生成;为社会协商提供的社会互动策略则有助于学生批判与反思活动基础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思维能力的养成。 “后建构”课堂的评价策略能够为数学核心素养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数学核心素养是否生成需要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表现顺利,则代表核心素养生成,反之则代表生成失败,需要进一步诊断与改进。“后建构”课堂教学团队设计了许多个性化的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合作、体验和反思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另外,“后建构”课堂团队还开发了系列真实性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重组、策略建构和自我认知等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素养表现进行评价。 “后建构”课堂教学团队的数学核心概念主动建构教学探索获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后建构”课堂教学是“数学核心概念主动建构教学”的再发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必要的基础与载体、良好的生成环境和真实的表现机会,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会自然生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