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十本书
阅读是心灵的发现与抵达
刘 亚

    我生长在黄土高原那蜿蜒沟壑中隐藏的小县城里,绵延的群山是阻挡我向外生长的厚重屏障。中小学阶段我订阅过《语文报》《少年文艺》《环球时报》,在那个比较封闭的年代里,它们是把我与外面世界连通的那根触角。

    几本优秀作文选被我翻来覆去看到能背诵的程度。买过一本《世界地图册》,这本保留到现在的小书是少年的我畅游世界的纸船。《新华字典》后面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我几乎能倒背如流。后来没能进入理想大学,糊里糊涂几年,毕业之后初入职场,兵荒马乱又是几年,读书长进的速度远远追赶不上时光流逝的速度。

    后知后觉的我在30岁以后开始拼命努力,重新走进校园读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获得职业的平衡感和获得感。人生这场长跑,开头我落后了,但节奏不乱,匀速前进,用每一段路上的小目标去分解整个路程的大目标,我相信也会有不错的成绩。而读书就是每一段路上的指示牌。

    渡过青春的河流

    每个人的高中时代都是迷茫的。从高二开始,班里不断有同学退学去当兵、打工,70多人的大教室仿佛跟着我们一样不知不觉在长大,教室的空间跟着我们的心一样被掏空,然后再塞满忧愁和迷茫。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用算完数学题、背完历史资料后抹满粘稠油印的手翻开了五卷本《路遥文集》。接下来大约一年的时间里,我把自己的命运和同样长在黄土地里的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拴在了一起。

    最震撼我心灵的是中篇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无奈,想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的渴望,我也有过。当时我们老师教导学生的口头禅就是:“不好好学习就回家戳牛屁股(种地)去!你们连牛屁股都没的戳(没地)!”邻居家的女孩子没上完学就嫁人的比比皆是,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所以,高加林的困境同样是我的困境。尽管后来他因抛弃巧珍被读者痛斥,但扪心自问,如果我们遇到同样的情况,谁又敢保证不会跟他的选择一样?高加林的青春迷茫、人生困境、生活选择我完全理解,也绝不会轻易挥舞道德的大棒去打他。高加林的命运深深吸引了我,我在他的命运沉浮里想着自己的未来,并提前为自己难过。

    以后的岁月里,我反复读《人生》,也把《平凡的世界》读了三四遍,读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写下《我心里住着一个高加林》等几篇文章。可以说,是《人生》撞击了我的心灵,让同样处在青春迷茫与梦想交织时期的我开始深深思索自己的人生。少年时散坐无定河畔,听着哗哗流水,与同学诉说生而为人的思考;大学放假回乡的路上看到一座座窑洞围成的校园,触发了我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忧虑;毕业季,有人忙着考公务员,有人忙着考研,我坚定地做了教师,凭一篇叙述自己找工作感受的文章获得校长青睐,日后多蒙他提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走出了高加林最初的路。

    聚焦教研的镜头

    一入红楼深似海。当高中翻开《红楼梦》在前几回的谜团里打转转,接着又被理不清的小姐丫鬟搅成一团乱麻时,我已被《红楼梦》“俘获”,从此芳心暗许且真情不变始终如一。

    上学时,《红楼梦》把我领进了开满鲜花的文学旷野,我曾在大学图书馆过期报刊阅览室里把积满尘土的《红楼梦学刊》一期一期翻了个遍。工作后,我陆续读了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再复的《红楼人三十种解读》和《红楼梦悟》、叶朗的《“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叶朗谈〈红楼梦〉》等专著。五、六年前在一次全国名师交流会中,我的发言受到编辑青睐,获得了白先勇先生亲笔签名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那几年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纯粹出于少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热爱,是自发行为,重读不重写,重自我提升不重课堂传授。

    所有的积累都在深深地种植、埋藏、扎根,一旦天降雨露,它们就会发芽、生长。

    新课标实施,《红楼梦》进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成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必读书,阅读《红楼梦》不再是教师自己的业余爱好,已经成为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我终于有机会在一方小小的教室大展拳脚。

    准备工作是必要的,我学习了吴泓老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余党绪老师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詹丹老师的《重读〈红楼梦〉》、俞晓红老师的《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人物辞典》《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也是案头必备。导读课、阅读课、戏剧展演、板报展评、学生讲座、学生论文,系统的课程,全新的教法,丰富的成果,令师生都收获颇丰。后来我把实践案例整理成文章,并借此文参加了北京大学和北京曹雪芹学会联合举办的“曹雪芹美学艺术暑期讲习班”,分享发言并获得好评。培训结束之后,我着手修改文章,修改过程中查阅文献又有了新的学术启发,并打算进一步做《红楼梦》的专题研究。

    《红楼梦》为我打开文学之门,我成为“红迷”,又把女儿培养成“红迷”,做《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也把学生培养成“红迷”。是《红楼梦》让我尝到了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乐趣和成果,并让我原本散漫随性的教学行为有了聚焦的闪光点。

    追随学人的榜样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一篇梁思成的学术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词句结构角度讲,这篇文章有“语文”和“文章”的讲法,但每次讲这篇课文,我总想从“文化”的角度品味中国建筑的美学意义,从“文人”的角度感受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和家国使命。

    梁思成与林徽因就这样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他们不仅仅是我的教学内容,更成为我职业追求的终极榜样。

    我读他们,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岳南的《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梁思成不再是教材中一篇文章的作者,林徽因不再是被误解为与徐志摩有情感纠葛的才女佳人,我从文字中跨越时空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终于了解了梁林二人在战火绵延中艰辛的古建考察经历。这时候再回看他们的文章,无论语文书上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还是高考题里的《窗子以外》,内心深处由衷地敬佩与感叹。尤其是《林徽因传》,让我看到了一名独立女性的光芒。虽无彼才,我却可以在自己小小的领域里奉献此心。

    我写他们,《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成为我的文章《追求审美的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文中阐释了我的阅读美育观,在阅读中欣赏美、传承美。

    我讲他们,学生受我影响喜欢上了梁林和建筑,我为学生开列书单,于是学生的课桌里又多了《林徽因与梁思成》《民国大先生》。

    我依然不尽兴,又观看了央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延伸阅读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夏晓虹的《阅读梁启超:政治与学术》,去北京香山,两度拜谒梁启超墓。两代学人的学术情怀和家国之爱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最深处。

    从《顾随诗词讲记》开始,“穿裙子的士”叶嘉莹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一个大家一生醉心于学术,用诗词度己度人。

    在心绪灰暗的时候读《汪曾祺散文》,感受文人雅士的从容态度、生活情趣、平淡文风,遂明白自然无痕才是老道笔法,平淡真挚才是好文章,文化修养与生活态度是人生最好的给养。

    读朱刚的《苏轼十讲》《阅读苏轼》,在学术文章与通俗文学中自由出入,它们既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著作,又是权威的通俗传记。苏轼不再只是一个“豪放旷达”的标签,他的背后树着中华文化的屏风。

    读一本书,认识一个人,了解一段人生,丰盈心灵。

    深耕思想的土地

    要做一名有独立见解的语文教师,不能只依赖教材和教辅,不能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要有自己的发现和研究。《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解读语文》,帮我打开文本解读之门,我开始摒弃对现成的名家课例的依赖,排除教学形式的干扰,潜心钻研文本,当我静心出入字里行间的时候,居然也有了自己的发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但是教语文不能只读教育教学类书籍,也不能只读文学类书籍,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思想有可能在语文之外精进。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为我的启智读本,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犹如一道天光照进我狭窄封闭的心灵。后来又读了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我试着从人性出发理解人物。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为我做了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奠基。

    正是在阅读与探索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的《真水无香》,傅慧敏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就这样一个偱一个地读下去。我仿佛是一个无根的游子寻觅到了精神归属,有了心灵扎根的乡土,在古典美学的世界里畅游,常觉“胸中有丘壑,元气自淋漓”。

    更令我惊喜的是,长久以来困扰我心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表达的依托。

    阅读是寻找自我、叩问自我、发现自我的旅程。一路追寻,经阅读抵达远方,经阅读点亮明天。

    十本书是我一路阅读的指示牌,由此我也找到了一条读书方法:由广博到专业再到精深,循着兴趣纵情地自由阅读,逐渐发现爱好所在,从而有了聚焦意识并形成一个阅读专题,再深入挖掘就是一条精深的小径,虽无壮丽美景却有别样风情。

    (刘亚,文学硕士,高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追求:把追寻好的教育当成志业,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用读书、写作、行走丈量人生)

    十本书书单:

    《人生》

    路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70年版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林徽因传》

    张清平 著

    中华书局2016年版

    《顾随诗词讲记》

    顾随 讲

    叶嘉莹 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轼十讲》

    朱刚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张宏杰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名作细读》

    孙绍振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解读语文》

    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