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一天晚上,吃过饭后,我便一个人在宿舍看书。亚东打来电话,说他正在校长室看新淘的一本书。我一听,便放下手中的书,迅速向校长室奔去。 亚东,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年龄长我两岁,应该算是我的兄长,不过我习惯叫他“亚东”。他也没有表示反对,所以一直就这么叫着。 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随和、易相处的人。他长得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样貌,虽身为一校之长,却没有丝毫的“官架子”。平时我们(包括其他同事)之间都是有说有笑,可以拉家常,可以谈教育,可以谈理想……每次谈话,必不可少的就是笑声。 他比较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 他说,一切事情形成皆有它的原因,而在这原因之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每个人的心理。真是一语中的啊。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认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研究的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心理。所谓“打蛇打七寸”,对于学生来说,“七寸”便是他们的心理。我们只有去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才能找到帮助学生的最佳路径。比如一个不受其他同学欢迎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对待?不应该是简单的说教,或者怪罪于他,而是应该去分析:其他同学为什么不欢迎他?他在做不受其他同学欢迎的事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这样做想得到什么……追本溯源后,我们才能给这个学生“对症下药”。当然,在下药的时候也要注意,药下多少?少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使这个学生愈演愈烈;多了,大家肯定也会想到后果。 他是我的师友。友,不用再多作赘述。师,我还是要说一说的。我“看书”的习惯,就是受他的影响。 记得那是2007年的事了。我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周国平的《碎句与短章》,随手翻了翻,没想到居然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便向他借来,完完全全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疑惑,便与他一起交流,及至“迂魔”状态,一时在同事间传为“佳话”。 通过读书,我受益良多。尝到了甜头之后,我又陆续买了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安静》《各自的朝圣路》《守望的距离》《风中的纸屑》等。再后来,我又迷上了季羡林、老舍、梁实秋、鲁迅、余秋雨。时至今日,我仍坚持走在读书的路上。 不仅是我受到了亚东的影响,许多教师也是。亚东做了校长之后,特别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开会时,闲聊时,他总会给大家推荐一些书,而且还向大家承诺:书尽管买,只要是对个人专业成长有帮助的,拿来报销。 这两年,他在学校开设了“校长微讲堂”和“幸福讲堂”。“校长微讲堂”主要是他向全体教师作读书汇报。他接收外界信息和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也总能从中有所发现。通过他的分享与指引,学校里掀起了读书热。在亚东的带领下,学校的“幸福讲堂”也应运而生。“幸福讲堂”,主要是学校读书团队的成员向大家作读书分享、交流,每周分享一本书。亚东说:“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也为了能让自己更好成长,阅读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坚持做,要相信阅读的力量!” 我们班上有个学生特别爱阅读。有一次,他在课上偷看书被我逮个正着。一问才知道,他着急要去还书,所以才这样“加班加点”。我把这事儿告诉了亚东,他说:“这事好办,你让那个学生来找我。”该生从校长室回来后,非常开心地跑来告诉我:“校长给了我特权,可以延长借书的时间。”后来,这个学生考取了区里的重点高中。前不久,他还发来微信让我转达对校长的“知遇之恩”。 亚东办公室的茶几上堆满了图书和报刊,作为校长,他平时事务繁忙,但仍不忘读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