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应具备的刚需技能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教育局长高峰论坛(2023)上表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六大“刚需技能”——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个体。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的加剧等,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未来社会的虚拟性更加需要真实的社会交际和社会情感能力。未来社会师生可以通过5G网络等技术进行交流、学习和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视真实的社会交际和社会情感能力。相反,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及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未来社会生活的非组织化更加需要人的自主规划和自主管理能力。未来社会生活的非组织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这意味着人们将面临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的机会。这时候个人的自主规划和自主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未来社会生活数字化更加需要人的数字生存能力。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能力,以适应新趋势。
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具备幸福生活能力的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生硬地灌输知识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只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学外语,但并没有真正懂得国际理解。这样一种和平的精神、人类地球祖国的情怀,应该在学校里播下种子。
基础教育的两道难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在“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表示,中国基础教育有两道难题需要破解。第一道难题是创造性的转化,即把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条条做出来、落实下去,变成校园生动的现实,变成学生蓬勃生长的气象。这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从根本价值上追问: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教育自觉,才能有更强的定力去面对现实。第二道难题是把理想做出来,不能让理想在现实面前栽跟头。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所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整个的教育如果只关心升学率,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4个原则。第一,改革应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第二,要设定有限的目标。未来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还是今天的教育现实。我们要一步一步向前行,而不能跌倒在现实的面前。第三,要坚持专业的探索,追求科学性,而不是仅仅凭借经验来行事。第四,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追求长期性。虽然我们不能够力挽狂澜,但是起码也应该做到不推波助澜。
(崔斌斌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