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关键人物
被时光掩藏的记忆
鲁林红

    2011年9月,我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10多年间,身边不少教师到县城谋求发展,而我依然在这所乡村小学。这与我年少时的经历有关。年华似水,那些被时光掩藏的记忆总会在特殊的日子涌现出来。

    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学校新来了一位刚刚毕业的周老师,他待人亲切和蔼,课堂上用标准的普通话带着我们读课文,抑扬顿挫、入情入境,让我们这群听惯了家乡方言的农村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语文的迷人。

    教室之外也有我们的身影。早读课时,周老师把我们带到操场上为我们朗诵,教我们分角色读课文,引导我们朗读时要学会“看见”画面。那时候,学校操场是长满了青草的泥土地,我们就站在萋萋芳草间朗读,清风、白云、一群孩子、琅琅书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不少教师需要身兼数职,周老师除了教语文,每个星期还要上一节音乐课。课上,周老师把歌词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黑板上,要求我们先把歌词读通顺,再一句句教我们唱,然后打着拍子让我们独唱、小组唱、大合唱。为了把歌唱好,许多学生还准备了精美的笔记本,将周老师板书的歌词一句句抄写在本子上。一年下来,我们不仅学会了几十首歌,字也写得工整、清秀了许多。

    后来我读高中,学校坐落在阡陌交织的乡野之间。说来很巧,任教的语文老师也姓周。周老师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博闻强记,无论教哪一篇诗词、文章,总能引申出许多典故。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周老师先从《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引入,一边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一边在黑板上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图画了出来。看着一黑板密密麻麻的人名、线条,我们惊讶万分也敬佩万分。在资源短缺的年代,这样的课犹如一束光投射在我们这群农村孩子身上,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与两位周老师相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未来走向和格局。或许正是老师给予我的这种乡土情结,让我长大后也成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这些年,我一直在农村学校推广阅读和写作,渴望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

    2013年,我开始带着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们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故事的语言活蹦乱跳、热热闹闹,孩子也跟着活蹦乱跳、热热闹闹。伴随着阅读,我们又启动了“故事大本营”“阅读小剧场”“阅读加油站”等“故事课堂”展示活动。在“故事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勇敢地站到舞台中央,将书上的、身边的、自己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成长,那些喜欢打闹的孩子也会坐在花坛边、过道旁捧书静读。

    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学生时代那些记忆碎片,总会在我彷徨无助时一点点拼凑起来,凝聚成一座闪烁的灯塔,给予我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前路漫漫,无论何时,我只想如同自己的老师一样,为学生照亮一段前行的路,谱一曲向阳的歌。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