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加体系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体教融合中健康成长,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怎样破解备受关注。近年来,山东省夏津县大力实施“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三体1+N”学校体育育人体系,在赋能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夏津方案”。 聚焦个体项目育人,实施“1(武术)+N(自选类项目)”学生强体工程。立足夏津“习武尚德”传统,把优秀武术文化列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基础课程、特色课程。2022年,夏津县聚合优秀武术专业人才,融入现代音乐、说唱元素,创编了适宜中小学生的“武韵新风”武术操和“鄃体拳”,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必学课程。同时,把课后服务时间作为学生学习自选体育项目的“第二课堂”,采取“本校教师专业特色课堂+第三方专训课堂+课后体育业余社团”的方式,开设了射箭、武术、健美操、花样跳绳等体育自选课程,在服务保障上采取“学年初集中选课,一学年做一调整”的选课方式,既保证学生在一年内掌握基本体育项目技能,又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多种体育运动项目。 聚焦体教融合育人,实施“1(体育)+N(融合思政课)”德体共育工程。2019年,夏津县聚合全县30余名优秀体育教师成立了中小学体育学科研究中心,打造了一支“体育教研员+学科执行主任+骨干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改革先锋队,协力推进“体教融合专项课题研究、高效体育课堂创建、特色体育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生体育综合素养评价”4大模块的攻坚教研。3年多来,在中小学体育学科研究中心的引领带动下,全县体育专业教师专业引领力、改革创新力均有大幅提升。 同时,夏津县把体育列入学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扩大体育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体育在转化学生、激发学生、塑造学生方面的积极效应,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课程深度结合,实施“体育+学科”教学共研机制,切实激活体育育德密码。 聚焦团体发展育人,实施“1(体校)+N(专项基地校)”精准育才工程。坚持体育专项人才选拔与培育从娃娃抓起,实现体校建设与基地校建设一齐抓。 创新思路,抓好少儿竞技体校建设与运营。以夏津体校为主体,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载体,组建夏津县少儿竞技体校,打通“专业体育与文化教育”通道,实现“合轨并行、学训并重”。在育人模式上做到“三模结合”,一是采取“业余+专项”培养模式,即重点强化对体育类业余爱好学生的技能培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家长意愿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专项训练营,实施系统专业拔高训练;二是采取“文化课学习+体育技能训练”学训模式,即在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不采取单独编班模式培养,确保运动员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在技能训练方面一般利用课后服务、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集训;三是采取“专业训练+赛事竞技”训赛模式,整合体育俱乐部、体育服务中心赛事管理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比武竞赛平台,以赛促训。 整合资源,抓好体育传统特色基地校建设。注重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传统优势项目、师资人才、场地设施、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校挂牌设立体育专项培训基地,采取“县体育发展服务中心+县少儿竞技体校+学校”共建模式,一体推进专项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同时,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最大程度释放社会体育俱乐部、公共体育资源服务青少年体育的效能,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共抓体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山东省夏津县教体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