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孩子,笑了!/一篇篇写话,动了!/一本本书,醒了!/笑了,一个个文字!/动了,一课课课文!/醒了,一个个动态!/我们的董老师/很热情,天天钻进教室里/和我们在一起! 这首诗就是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写照,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另一段探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文集》里的一句话,就是这短短12个字,让我2006年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我发现所学撑不起所做。 为了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我开启了教育阅读之路。我把《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补充着读,将《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比较着读。丰富的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思维,教育家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坚定了我守在乡村的初心。 我一遍遍模拟课堂教学,一点点反思教学行为,用文字记录教学点点滴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阅读和教研,我的教学基本功和理论水平逐渐扎实起来,为后来实施诗歌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乡村孩子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呢?一次,我尝试为学生上现代诗歌课。结果,课堂上孩子们活跃了起来,这次的成功经历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2013年,在精心准备之后,我推出了“乡土乐”系列课程,探索将整本书共读与儿童诗融入教学。 “乡土乐”诗歌教学改变了课堂,改变了留守儿童的性格,也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我更加确信诗歌教学的艺术魅力。 我带着孩子们走进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观察麦子的生长,记录一只鸟的轨迹,用诗句描摹乡土生活。在诗歌的浸润下,班里的孩子不同于过去的胆怯与孤僻,他们明亮的眼睛里再没有一丝乌云,他们稚嫩的小脸时刻洋溢着欢欣。我相信是阅读给了孩子自信,是写作给了孩子底气。 18年来,我提出了“乡村田园诗意教育观”,与孩子们共读600余本书,我写了600多首诗送给孩子们,结集为诗集《为你写诗》,发表文章100多篇。孩子们集体创作3000多首儿童诗,结集为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 振兴乡村教育,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乡村教师、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化作一盏灯。 201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申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新父母分站——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带领义工线上、线下进行阅读及教育交流,阅读推广覆盖30多个县市、80多个乡镇、8000多名师生。一个个不起眼的数字背后,点亮的是一盏盏乡村家庭的灯。 今年9月9日,我非常荣幸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倍感温暖、信心满怀。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我将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用诗歌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心灵,让乡村处处充满诗情。 (作者系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特级教师,2023年“最美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