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学思政课价值观教育的“三步五环”教学模式》
“三步五环”彰显思政课价值
夏子辉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自2012年以来,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科育人目标,探索出中学思政课价值观教育的“三步五环”教学模式,着力解决中学思政课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学生价值观念有偏差,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我中心、功利思想、享乐观念等偏向,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物质化、享乐化。该项成果努力引导学生建构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思政课学科味道不浓,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特质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缺乏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未能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该项成果开发了价值观统整的8类特色课程,彰显了思政课程的特质;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化,部分教师的教学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师生互动少、课堂点头率低等问题,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该项成果探索出“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和相应策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三步”,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所谓“五环”,即“问题情境—价值冲突—价值澄清—价值选择—价值反思或实践反思”五个环节。“三步五环”教学模式遵循了思政课价值性知识的形成机制,体现了思政课教学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教学逻辑,符合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

    模式的核心原理

    基于认知冲突的审辩式教学。认知冲突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内部的不一致状态,审辩式教学是指基于审辩思维的学科教学模式。审辩式教学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能动反应,离不开个体的既有知识;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在自我系统的统领下,由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自我系统反复协调互动的结果,并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使之变为既有知识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既有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思政课审辩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会质疑、重证据、讲逻辑、勤实践,最终建构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

    基于自主参与的建构式教学。思政课实施“三步五环”教学模式要基于学校、师生和社会实际,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认知性实践、交往性实践、工具性实践,调动学生动手、动身、动脑、动心、动情,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中释放出强大的情绪力、思考力、创造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一体、知行合一。

    基于大概念统领的整合性教学。思政课大概念渗透着核心价值观,是单元统整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发主题教育课程的依据。实施“三步五环”教学模式,需要开发以“增容和提质”为指向的纵向阶梯课程和以“思政+学科”“思政+生活”为指向的横向融合课程,在单元统整教学中发现大概念、表征大概念、设计大概念、实施大概念、评价大概念,找准大概念单元统整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合点。

    模式的教学策略

    经验激活策略。策略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要回归生活实际,设计出实践性很强的问题,这是第一步对问题情境环节的基本要求。经验激活策略要求思政课教学设计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热烈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冲突引发策略。策略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设计出冲突性很强的问题,这是第二步对价值冲突环节的基本要求。冲突引发策略要求思政课教学了解学生既有知识和情感基础,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和难度,掌握同化或顺应的技巧和方法。

    价值明辨策略。策略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要围绕价值判断问题,设计出导向性很强的问题,这是第二步对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两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价值明辨策略要求思政课教学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培养学生追问习惯,允许学生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探求真相,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需求。

    自我反思策略。策略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学生行为实践,设计出评价性很强的问题,这是第三步对实践反思环节的基本要求。自我反思策略要求思政课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主人。实施自我反思策略,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和发散的同时,还要通过质疑、修正学生思维逻辑并给予检验,让他们既能主动发现问题又能发挥创造力解决问题,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

    单元统整策略。策略的实质是思政课教学要依据单元框架结构,以单元大概念重组单元教学的内容和结构、方法和手段,从而设计出单元总体教学思路,这是思政课“三步五环”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教学策略。实施此策略要求重点分析教材的基本框架、育人导向和教材特点,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在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忠于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和教材内在逻辑关系,统整单元教学内容,达到创造性处理教材的目的和活用教材的效果。

    成果的推进机制

    实施“三步五环”教学模式,既需要课程创生作保障,也需要改革教学评价来推动,从而形成完善的推进机制。

    课程框架。建构“一核心”“四模块”主题教育课程框架:“一核心”即国家课程,“四模块”即学科活动主题、因校制宜特色主题、党团活动主题、社团活动主题。“一核心”“四模块”使价值观教育在地化、学校化、具体化、扎根化的要求得到良好的落实和体现。

    开发模式。建构“核心价值—主题序列—核心问题—子问题群—活动序列”的主题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根据核心价值观确定学习主题,根据每个主题确定核心问题,根据核心问题分解子问题,根据子问题群设计学习活动序列。

    特色课程。按照与现行课程标准相接近、相衔接、相匹配的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先后开发红色主题教育等8类价值观统整的思政特色课程。

    评价改革。改革教学评价应细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进主题教育评价,优化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注重多样化评价结果运用,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行为表现。

    该项成果的创新价值在于:一是落实了思政课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建构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优化了思政课育人方式,形成了“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及策略,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是拓宽了思政课育人路径,分类开发了8类思政特色课程,彰显了思政课程特质,响应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编 后:

    为了解决中学思政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探索“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力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课育人目的。在学校看来,思政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特性是价值性——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作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灵魂和抓手,“正思想、活形式、重实践、求实效”。基于思政教育的特性,学校建构了思政教育价值观结构模型,包括3个维度:一是“人—自身”,表现为人生价值观、自我奋斗观等;二是“人—社会”,表现为平等共生观、和谐共处观等;三是“人—世界”,表现为生态价值观、人类价值观等。结构模型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由“小我”到“大我”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对“人—自身”“人—社会”“人—世界”的正确认知、坚定信念、自觉行动。此外,学校还通过价值实践机制、情感激发机制、心理内化机制,更好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