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公开课有什么看头?” 1月5日,在中国教师报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第七站)暨高品质课堂教学研讨会现场,河南省漯河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宋晔的公开课引发了观课者的思考。与常规的公开课不同,宋晔的课堂上没有“妙语连珠”的串讲和“如饮醍醐”的师生问答,大部分时间是被学生“独学”的安静和小组合作的“交流”所占据。于是,有观课教师提出疑问。 “我们要观摩的是‘真实’。”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对分课堂”倡导者张学新给出解答,“摒弃了浮华的‘表演’,在真实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简洁清晰的结构让学习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这可能是问题的重点。”张学新的回答在线上线下引发热议,一场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由此生发,并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持续深入。 这场研讨也正体现了“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将“课”作为重要对话媒介,创造一个深度教研的圈子、一个跨区域教研平台的初衷。 “创课进校园”是2016年中国教师报发起的一项公益性教研活动,每次锁定一个主题,走进一所学校,进行创课、晒课、观课、议课。本次创课进校园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1700多名参会者。本次活动通过教师、学生、专家多元视角的观课、议课、主题演讲,与参会者共同探究推进高品质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课改20多年来,高中课改并不顺利,有的学校不愿改、不敢改,有的改了之后遭遇阵痛又退回原路……究其原因,有两点无法忽视,一是困境的感知与经验的识别之间存在鸿沟,二是理念认识与实践行为之间存在落差。漯河实验高中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就在于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逐步消弭了这样的鸿沟,减小了这样的落差。比如,学校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的课题,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一一解决,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成了学校提升教学管理层次,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理论成果;同时在推进课改过程中,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做超越分数的课改”,避免陷入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技术不见教师的课改陷阱。 学校党委书记张旭将这些方法和策略总结为“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课堂真正需要的不是引入新的元素,而是结构性变革,即把既有的稳定元素进行创新性组合,形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力量”。“新的力量”作用于课堂,便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学生身上展现得更为直观。漯河实验高中高三学生杨靖一在会上分享了自己3年来从困惑到理解再到爱上对分课堂的经历,“我不再是那个沉默自卑的我,现在的我更加自信,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也不再是那个消极胆小的我,现在的我心态积极阳光,学习主动性和自主管理能力提升……” 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课堂展示”环节,近百节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新课分别在漯河市实验小学、漯河三中和漯河实验高中进行展示。 来自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教研员、英语名师叶建军的一堂课引来众多参会者的围观。他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合作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自主生成学习内容,展示了一堂真实、自然、有效的好课。 “这样上课让我很愉快,没时间打瞌睡。”面对尚未接触过对分教学课堂模式的学生,山东菏泽国花学校数学教师张振亚以小游戏的形式完成小组建设,并制定评价规则,与学生在融洽的环境下完成破冰。虽然授课内容多、难度稍大,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高效完成了学习内容,并将这种情绪延续到课下,纷纷主动与张振亚合影留念,展现了教学效果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促进的力量。 感性认识需要理性提炼与升华才具有意义。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高校、教研机构和教学一线的5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课改力量形成的认知基础、内容和技术的支撑力与可能的未来样态。与会专家认为,课改不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以“人”为中心,所有的形式与内容的变革都是为了“实现高品质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阳光心态”,让课改既成就学生,也成就教师。 一次会议就是一次点燃,一节节节好课就是一种召唤。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教师袁涛参会后表示:一个以“以学为主”的先进理念的成功落地,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这样的课堂在传递真实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课堂可以是一个师生共同发现、共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习得知识、积淀学科素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