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0多年,遇到好几位各有特点的校长,他们在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中默默耕耘。印象最深的,当属十几年前认识的“黑脸”校长。 “黑脸”校长得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常年劳作导致肤色呈现独有的“小麦色”;二是这位校长平时一脸严肃,不苟言笑,许多怕他的师生背地里叫他“黑脸”校长。 接触之后才发现,那个一脸“冰冷”的校长内心有一团火,时时处处为学校、师生着想。 那时农村小学比较“破败”,我所在的学校教室墙壁早已斑驳不堪,校园里只有一条从校门口通往教学楼的柏油路,路两边是光秃秃的土地。一下雨,泥水就漫过柏油路,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泥地。 “黑脸”校长姓许,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校园。他说:“钱的事大家不用管,我去想办法,大家只管献计献策。” 在许校长的带领下,校园环境两年后大变样。路两旁用道牙砖砌出两个一米宽、二十米长的池子,两边各栽种一行青桐。青桐树笔直挺立,宽大的叶片像是一顶顶华盖,仿佛两排士兵在迎接学生的到来。后来,许校长又买来格桑花籽撒在种树的池子里,那花儿从春天开到秋天,摇曳生姿。 教学楼室内粉刷后,许校长带着教师进行班级环创,从黑板报到墙壁上班级文化的展示,从外墙到内墙都有学校办学理念的呈现,每个教室设置图书角,学生借阅图书更方便。他又跟村委会要来资金修建操场,让学生体育课后不再是“土孩子”。 他说,美好的学习环境能感染人,也能默默熏陶孩子对美的感受。果然,校园环境变美了,学生的气质也不一样了,随地乱扔垃圾的少了,胡乱打闹的几乎没有了,更多的孩子到青桐长廊下翻起了书。 也就是从这些事情开始,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之初,会非常注重班级环境的创设,以特色环境熏陶人,以美好环境滋养人。 农村小学的教学研讨活动一般比较松散,大多数教师得过且过,守着自己的一个班、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度过一个又一个学期。许校长来了之后,出台了一项制度: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每位教师必须准备一节优质课,授课教师还要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其他教师必须进行中肯点评。最初,这项活动阻力很大,许校长就先给老教师做工作,请他们带领着先把活动搞起来,之后逐步推进。 一年过去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从原来的恐惧校长推门听课,到现在的无所畏惧——因为成长很快。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也是敢说敢评,非常专业。每次镇里、县里组织活动,我校教师的发言都会博得阵阵掌声。每次县里有优质课比赛,我们学校教师参赛往往能轻松获奖。教学成绩自然也是节节攀升。在许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校输出了许多中层干部乃至校长,有人调侃我们学校容易“出校长”。 也是在许校长的带领下,我渐渐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开始认真准备每一节课,每节课都要认真反思,听评课时不再一团和气,而是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做真人——从每节课的准备开始,这是许校长带给我的转变。 谁说粗枝大叶的“黑脸”校长就没有温柔细心的一面呢?冬天里,校长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个厚厚的棉垫子,还有一个暖手宝;给离家较远的教师专门腾出一间午休的屋子;专门聘请师傅给教师做午饭;绝不让教师带病上课,知道谁不舒服了马上“命令”先看病……最轰动的一件事是,因为认为改评试卷不公平,许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做出“放弃评卷”的壮举。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让我们对“黑脸”校长更多了一份崇敬。 正是这些微小的事情,让教师感受到校长的关爱,每个人都觉得尽心尽力工作才能对得起校长的关怀。 “黑脸”校长没有给我们讲过关于教育的高深理论,他只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做实事、做真教育、做教师的当家人”。处处不谈教育,处处却彰显着教育的本真。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修武县小营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