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为“夕阳红”培养“朝阳人才”
——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群高质量建设观察
本报记者 李 鹏

    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养老行业正快速发展,但养老产品与服务明显供给不足,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人员、护理人员等专业人才极度紧缺,从业人员的学历低、待遇低、社会认同感低,难以有效支持行业发展。,而为养老行业培养“德技双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是职业教育当仁不让的“分内事”。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质量建设健康养老专业群,想方设法做好“分内事”,取得了显著成绩。

    ————————————————

    不久前,在天津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的9名毕业生斩获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当被记者问及获奖“秘诀”时,二等奖获得者庞妍建议记者到学校养老专业的实训室里寻找答案。

    数字化提高人才技能培养效率

    戴上VR眼镜,瞬间沉浸于虚拟现实中,面前的“老年人”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面对突发情况,作为养老护理员,你该如何正确应对?

    别慌,系统已经给出了一连串操作提示,只要逐步完成指定操作,你就可以初步处理老年人的伤势、安抚老年人的情绪,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

    这是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室开展“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学习的一幕。

    记者了解到,过去开展老年人照护实训时,大多借助“模拟人”,学生缺乏真实感与交互感,不能感受到老年人在突发情况下的真实反应与状态。现在,数字化工具能真实还原危急情况,学生可以全角度、近距离感知老年人的真实状态,包括动作、语言、身体机能变化等细节内容。同时,按照“1+X老年照护标准”设计的操作流程,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评价,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实操水平。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在安全、无医疗风险的情况下反复练习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要领,关注更多细节,让教学由被动灌输转向主动体验。”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马颀介绍说。

    而虚拟仿真项目实训的功能还远不止于此。借助VR设备,学生能以第一视角观察居家养老场景,体验老年人对于适老化设施的实际感观;还能用虚拟器官模型直观感受疾病症状与病程变化,从而强化学生对疾病护理关键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模拟与老年人的交流,包括对话、肢体语言、微表情等,学生可以提高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解决养老照护教育生动性与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得益于数字化工具的辅助,2021级学生晋思遥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养老照护赛项中荣获三等奖。她认为,数字技术极大提高了学习技能的效率,真实而丰富的模拟情境帮助她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更加胸有成竹”。

    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我国养老产业方兴未艾,但目前从业人员呈现出“三低三高”的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流失率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尤其人才流失问题直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有所脱节,常常造成学生新入职时发现实际工作与理想中的岗位偏离较大,造成人才流失。如何让人才“留得下、用得久”,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问题。

    段桐是一名养老行业的创业者,尽管他创立的“云栖智慧社区”在业内颇有名气,但依然摆脱不了人才高流失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人员流动率接近50%,直接导致人员培训成本激增”,但这个比例已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了。

    2022年,段桐与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校企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逐渐稳定了人才队伍。2023年开始,他作为企业兼职教师在学院讲授“智慧养老环境与辅具适配”课程。看着如今“兵强马壮”的公司,他很感慨:“养老行业需要青年力量,需要人才支持,现在公司里都是我教出来的学生,我们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人才流失有所减少。同时,源源不断的‘学徒’来公司实习,为公司发展储备了高素质人力资源,也增添了企业活力。”

    学院副院长左春雨介绍,目前学院已经与天津椿萱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康宁津园老年公寓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业内龙头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学院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天津市职业大学,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要交替在企业和学校里学习。在第三学期时,学校安排学生赴养老机构、企业“跟岗”实习,举行拜师仪式,开展“师带徒”形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接触并亲自护理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习得学校无法教授的知识技能,获得丰富的职业情感体验,在精神层面得到成长。

    2020级的谢绍君是90后,在实习期间她的护理对象是一位92岁的老人。在这段90后照护“90后”的日子里,她不辞辛劳、悉心打理老人的衣食起居,也在与老人的交往中感悟到养老护理工作的意义。她在实习笔记中写道:“我觉得老年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患病或面对死亡,而是孤独。老年人往往能坦然面对死亡的来临,却难以忍受孤独感的煎熬。所以,养老护理工作更主要的意义恐怕在于陪伴……”

    2020级的刘宇成是少有的男护理员,但在实习中他却更关注细节,“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往往比较敏感,许多微小的细节可能是我们平常毫不在意的,但在老年人眼中或许是有特殊意义的。比如,水壶口和壶尾摆放的角度、室内温湿度的微小变化、灯光的亮度等,这些细节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加留意的。作为养老护理员,我们应该提前做足功课,向家属了解老年人的各方面状况,尽量避免在与老年人的相处中产生摩擦”。

    这些经验不是在教室、实训室内能获得的,需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行揣摩、感悟、总结。而这种经验也正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真正需要的。

    到了第六学期,学生要继续在同一企业“顶岗”实习。不同的是,此时企业就需要根据偏好与胜任能力为学生“定岗”。学生由校企“双导师”指导,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增强企业归属感,提升职业认可度,努力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准员工”,为“毕业随即就业”做好准备。

    2019届毕业生孙秀霞就是毕业后无缝衔接进入养老机构工作的,如今她已经是资深的养老护理培训师了,每年都要给师弟师妹当师傅。每每这时,她总会想起那个“手把手反复教自己如何准确找到颈动脉位置”的师傅。如今她和她的师傅已经成为关系亲密的同事,这种情感连接也是她坚守养老护理岗位的原因之一。“我想把这种‘师徒’间的传承和情感一直传递下去。”孙秀霞说。

    新路径拓展人才培养广度

    整理衣物、收拾书柜、打扫厨房……做家务也能“做”成副教授?

    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翟凤摘得家政服务整理收纳赛项的金牌,并凭此殊荣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作为此次大赛的20个新职业之一,收纳整理师一直备受关注。这不单是因为收纳整理师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因为它与其他相关行业组合可以催生出更多新的发展路径。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之与健康养老专业结合,准备拓展一种新职业——“银发物品管理生活师”。

    据翟凤介绍,银发物品管理生活师是专注于为老年人提供整理和生活支持服务的专家。他们的职责是运用老年心理学、物品整理技巧和维护策略等专业知识,帮助老年客户管理家庭物品,提供整理、收纳和维护建议,为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整洁、有序、健康的生活环境,减轻老年人生活负担,并给予老年人一定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同时,银发物品管理生活师也可以帮助老年人规划日常活动,提高生活效率和自主性,定期检查家居安全,减少老年人跌倒等意外风险,并提供家居环境适老化改进建议和措施。

    除了银发物品管理生活师外,天津市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健康养老专业群还将设计服务于“活力老人”的职业——“康养规划师”,以及专门为失能老人服务的“康复辅具设计师”。

    院长王昆认为,这些在细分领域拥有宽广市场前景的新职业将是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职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扭转‘三低三高’的行业困境,吸引更多年轻人报考养老专业,提高养老行业的吸引力,留住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充满朝气的青年才俊为‘夕阳红’贡献力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