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治校方略
100天只做一件事
卢红星

    组织安排我到某乡村学校担任校长100天的时候,县长来校指导工作,告诉我:“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回顾100天的工作,我只做了一件事:点燃式微的灯。

    来这所学校上班之前,我走访了学校的5位原校长。老婆取笑我说,看“爸爸”一直看到“太太太公”。这些校长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换岗。他们对学校有最真挚的情感,更有对后来人殷切的期盼。即使有年龄的“时差”,但他们发出了一种共同的声音——希望我能让这所学校发展得更好。

    该校之前发展并不太好。上任前,一位老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前进道路上不管有多大困难,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当时听到这句话,有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鼻子也有点酸。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校的了解越来越深,师资、生源、经费、管理、观念等与我的想象确实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人的观念。正如一位前辈对我所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一种观念,远非形成一种观念那么简单,因为按习惯办事,那是最省力的了。

    开学前,我在学校待了5天,找过许多教师谈话,一些家长也曾来电咨询,我发现笼罩在学校上空的一种沉闷的气息:缺少自信,缺少信任。社会对学校没有信任,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领导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信任。后来,我从学生那里发现,他们也对自己的明天失去了信心。

    开学典礼上,我借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作为上任演说题目,大致内容是忆往昔、增信心、畅未来。我以为多多少少能给师生加加油,但可怜的音响设备不仅没有放大我的声音,反而功能性地中断过好几回。着实有点尴尬。

    几天后,我得到一组数据:本地七年级在城里就读的有80人,八年级77人,九年级71人。我与乡镇分管教育的干部戏言:我们这个地方有两所初中,一所在城里,一所在乡下,从学生读书的情况看,“城乡一体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他笑着说:我宁可城是城、乡是乡。

    学校薄弱,发生的事也多,责任部门指责也多,这里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不对抗、不表达、不支持的“三不”态度,我深感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当一位市级专家来校指导工作时,我说我们学校的教师需要鼓励,他们缺少温暖,专家对此表示理解。

    大家都把初三作为学校的寄托,一所学校、一个新任校长有没有“本事”,关键是看来年中考成绩。其实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年级120名学生,如果有10人考上县中,已经翻了几番,社会肯定也会报以赞美声了。但是10名学生对于120名学生来说,只是1/12,我们忽视了11/12的学生,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那教育教学的价值就得打个问号。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初三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部分教师认识也不到位。于是找到班主任商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对策,然后一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多久,学生的变化令人欣喜,我的心里也满是欣慰。

    点燃学生心头的灯不易,点燃教师心头的灯更难。为此,我做了4件事。

    一是坚持以校为家,对教育事业充满理想色彩。让教师认同校长,就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学校发展的事业中,100天里,我说服家人,双休日基本坚守在校园里。

    二是带领教师攀登“山峰”。清明尖海拔1314米,有“一生一世”之说,是我县最高山峰。登山那天,天还下着毛毛细雨,雾锁群山,全校教师坚持爬到了山顶,留下了美丽的“全家福”。通过攀登,也是想让教师感受到我们有勇气、有能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登上事业的最高峰。

    三是请老教师总结学校40年办学精神。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那所学校尤其如此。我想让全校教师明白,学校发展需要我们人人努力。

    四是理解教师的生活。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工作中经常受委屈,身体还常有小毛病,社会不一定很尊重……如果让教师发泄,说不定大家都有一肚子苦水。为此,我常常开导教师,要对得起自己,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先改变自己。

    100天,就在这样的不断改进中度过……

    (作者系浙江省磐安县职教中心书记、校长,曾任乡镇初中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