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区域链接
成果培育有路可依
朱玲芹

    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东林小学的“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获得一等奖,相较往届有了重大突破。成绩的取得是多年来梁溪区关注教育教学真问题,激发教师研究和创新热情,用深度研究反哺教学的最好回馈。以教学成果培育提升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梁溪教育人打开了新视野。

    在前瞻课题或项目中孵化。直击教育改革重难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成果培育打下基础。针对课堂浅层学习、假性学习比较普遍的问题,梁溪区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或项目,以前瞻课题或项目牵引学校,将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同时,确立“区域推进、项目带动、校本实施、分级落实、培育特色”的工作思路,各学校围绕区域行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并将研究主题升级转化为省、市重点课题或内涵建设项目。区教育局将课题作为发展性指标纳入办学绩效考核,加大赋分力度,推动学校积极深入研究。

    在创新实践中孕育。成果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发芽。梁溪区倡导“课题进课堂”,即课题从课堂教学中选,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去课堂教学中用,让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紧密融合,引领教师走上教科研的轨道,并使之常态化。

    为了顺利推进,梁溪区出台了“课题进课堂”考核制度,要求每所学校每年必须在区级及以上层面进行展示,每一场展示必须有研究主题下的小专题,有在研究主题引领下的多学科实践样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教师参与到研究中,一方面超越经验,学会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认识、批判、改造;另一方面共建互促,学会用理论指导、引领、支持实践,探索实践层面的创新,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转化和共生。课堂在课题理念引领下不断改进,课题又在课堂中得到深入推进,真正实现课题与课堂的彼此成就。

    在精准凝练中表达。成果报告撰写最大的难点是对概念的准确性把握、理论的发展性描述、素材的适切性认定、实践的操作性自洽、逻辑的严谨性维护等。而成果往往蕴含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从过程中剥离、淘洗出研究成果,形成有分量、能动人、具有一定创新的成果报告?梁溪区通过定期例会、小组活动及科研合作项目等,加强碰撞和反思,及时总结提炼发表相关论文、出版专著,让研究成果物态化,并通过成果发布会、现场展示会扩大影响力、增加美誉度。在实践探索与学术发表的双重互动中,进一步完善成果的设计方案,努力形成解决核心问题的经验。目前,梁溪区已出版“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丛书8册,还有8册“创新育人”系列丛书拟出版。

    同时,梁溪区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走进学校与教师充分对话,进一步拓宽思路、丰富策略、挖掘亮点……一次又一次的介入和指导为成果的凝练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引领学校对教学成果进行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

    成果务实有特色、构建体系有理念、实施环节有亮点、各项成效有印证是梁溪区成果自评的“四有”追求,我们确信,在构建“四有”成果过程中,那些生发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都是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好成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