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湖北省宜昌市一教师致信本报求教
“我的专业成长路缘何越走越máng”
本报特邀江苏湖南湖北三位正高级教师答疑支招

    本报讯(记者 冯永亮) 湖北省宜昌市刘老师日前致信本报,对工作7年来的执教之路产生了困惑,感觉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忙、越走越盲、越走越茫。原信不长,摘发如下:

    作为一名入行已满七年的青年教师,按理说,我的专业成长道路本应步入正轨,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但事实是,我的日常工作只能用三个“mang”来概括:忙碌、盲目、茫然。

    回想起教师入职宣誓的那一刻,我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终日被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簇拥着,读读书,写写字,领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然而,如今的我,每天一睁开眼,就会被工作填满,从学生早操管理、三餐督导,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处理班级各种事务,再到参加各类研讨活动、培训会议,以及写计划总结、填表交材料等,这些琐碎繁忙的事务如鞭子一般,无时不把我“抽打”得像一只永不停息的陀螺,旋转在小小的校园之中。

    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啊?!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提到:“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我身边的专家也常对我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我深知,阅读和写作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为此购买了很多教育类书籍,还订阅了教育类专业报刊。然而,在如此忙碌的状态下,我发现自己很难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静下心来品读它们。一学期过去了,我连一本杂志都没有好好翻完过,更别提读一本书了。

    更令我焦虑的是,教育行业的飞速变化使我越来越茫然无措。新课程标准颁布,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新评价体系更是滚滚而来。这可如何是好?!作为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我一心想要提升教学质量站稳教学制高点,所以只要有教科研活动,我都会积极争取去现场观摩学习。即使由于课程太多,实在无法亲临现场,我也会尽力找时间观看重播。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尽管我已经如此努力学习了,但仍感觉收效甚微,“听的时候怦然心动,回到课堂却按兵不动”。

    我到底在做什么?看着笔记本上那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看着手机相册里那满满当当的听课PPT,我常常陷入迷茫的沉思中:我如此盲目地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只为能跟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教育时代,不断自我更新迭代,难道我做错了吗?

    还记得刚入职那几年,领导总会在大会小会鼓励我们:年轻老师要好好干,一定能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晋升专家。然而,七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站稳了讲台,但我确定的是,我既没有评上骨干,也离专家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却依然感到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忙,越走越盲,越走越茫……

    一个力求进步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如此之难呢?亲爱的青年教育同人们,你们是否和我一样,陷入了三“mang”的困境?尊敬的专家学者们,你们能为我这样的三“mang”教师支支招吗?

    据了解,在学校同事眼里,刘老师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工作短短七年时间就在教学质量和教科研业绩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被指导教师认为是团队公认的“成长之星”。

    刘老师信中反映的情况和她内心的困惑,估计在全国不少地方学校、不少青年教师心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此,本报特邀请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学院原院长徐明、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教师张家海等三位正高级教师,从不同角度回答刘老师的疑问。

    (相关报道见第7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