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美好生活
相信的力量
李 彬

    去年新学期,关于学生张浩(化名)的去留问题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焦点。任课教师说,张浩要是来学校,就没法上课了;班主任暗示,张浩还在这个班,他就不担任班主任了;政教处主任提醒我,既然他父亲都不让他上学了,为什么还同意他返校呢?

    上学期,张浩带头抽烟,政教处主任批评他,却反被控诉“打我头了”,还扬言要教训一下主任;上课时,任课教师不敢管,因为他可能会搬起椅子打老师……当时,我找张浩谈话,他头扬得高高的,不屑的眼神中充满了挑衅。我询问他想不想上学,他说“什么也不会,不想上学”。我又根据他体育特别优秀的特点,鼓励他报考体校,他回敬我“太累了,不考”。面对这类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惯常的教育方法似乎已失效。

    距离开学还有一周,张浩的妈妈找到我,恳求学校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哪怕她来陪孩子上学。从周围反馈的情况来看,张浩不来上学似乎是“皆大欢喜的事儿”。但对张浩的父母来说,可能会失去一个家庭的希望。

    张浩来上学的路似乎被“堵塞”了,该如何打开突破口呢?用行政命令?激化的是干群矛盾,后果不堪设想;用铁腕惩戒?哪位教师敢以工作为代价?难道对这类学生就“黔驴技穷”了吗?

    僵局必须打破!在开学前的全校教师大会上,我针对张浩这类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坦诚交流,“假如张浩是你的儿子,你甘心不让他来上学吗?学生总会犯错,我们要相信他会变好,现在他‘迷路’了,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引导他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吗?新学期,我为他担保,我永远相信他会变好的,求求各位了!”我深深地为大家鞠了一躬。或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教师,大家暂时放了张浩一马。

    可是,今后这个“刺猬”该怎么办呢?

    签订特殊的保证书。为了约法三章、督促提醒,我为张浩设计了一份特殊的保证书。保证书的内容是由学校政教处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会干部共同商议拟定的,内容包括品德、学习、礼仪等,特别强调不抽烟、不玩手机、不骑摩托车、不喝酒等。保证书还增加了一项内容——担保人。第一担保人是张浩父母,其余担保人为班主任、任课教师代表、学校中层领导代表。上述担保人由张浩自己去请求他们签字。我要求,只要有一个人不签字,我这个担保人就不签字。张浩与父母一道向担保人表达决心——请相信他们的诚意和信心。最终我也签了字。

    聘请法治辅导员。说服教育无济于事,惩戒手段对他“无所谓”,于是,学校从派出所聘请了一位法治辅导员。辅导员每月到校检查学生携带管制刀具情况,了解校园欺凌情况及抽烟问题;对张浩这类学生进行谈话,针对本月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醒并举行专题法治教育辅导讲座;对于屡教不改者,与学校共同采取惩戒措施,签订家校共育责任书。我则每月向其提供张浩的表现情况,重点以进步情况为主,建议辅导员多鼓励张浩,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他一天比一天好。教育力、震慑力、惩戒力与相信力有机结合,让张浩产生了一些转变。

    安排校车小组长。鉴于张浩住校难管理,我与校车公司联系,让张浩每天早晚乘车上学、放学。原本乘坐校车的都是小学生,初中生张浩的突然加入,让许多家长有些担心。我与校车司机商议,选张浩为乘车小组长,每天负责学生上学、放学乘车纪律和安全。张浩一开始不愿意干,说“小学生不听话,难管理”。我则告诉他,要想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后来,小学生竟然把张浩当成了老师,每天“老师,老师”地喊着,他也默许了,乐此不疲地照顾学生的乘车安全。

    两个带字苹果记心间。国庆节长假结束后,我校为每个学生发放了两个带字的苹果——一个是“我一定行”,一个是“做最好的自己”。那天放学时,我来到张浩乘坐的校车上。“张浩,今天收到带字的苹果了吗?”“校长,我的苹果在这儿呢。”张浩一手一个苹果向我展示着,同车的小学生也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苹果,高声地朗读着“我一定行”“做最好的自己”。

    不抛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变好”的信念,不放弃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教育契机。张浩的转变,让我更加确认了“相信的力量”。

    (作者系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