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让党的科学理论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立起来。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在做好德育常规的基础上,主抓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参观当代成就展活动,打造将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思政课”,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为学生铸魂培根固基。 红色资源铸魂——增强学生认同感。枣庄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对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不仅在国家课程贯穿红色教育,在校本课程融入红色元素,还开展各种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比如阅读红色书籍,感受红色力量;演讲红色故事,接受红色洗礼;表演红色节目,体悟红色魅力。此外,学校还举行研学活动追寻红色记忆:带领学生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旧址、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和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等红色遗址,学生听介绍、看实物,重温历史、畅谈感想,从心底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声;组织学生走进干休所、军休所、敬老院,走进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的家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进乡野,沿着当年八路军的行军路线寻访英雄的战斗遗迹,泛舟微山湖了解游击队机智勇敢的斗争事迹……现场讲述红色故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认同感,将爱党、爱国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统文化培根——促进学生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周边环境和文化教育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和感受,因此学校鼓励教师摒弃传统的讲授方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一是开发游戏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游戏体验中快乐成长。“推铁环”“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房子”“跳皮筋”“打沙包”等多种传统民间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身体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规则意识与创造力。二是创编艺术课程,让学生在传统艺术滋养中健康成长。鲁西南民间艺术包括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语言艺术和民间综合艺术等诸多内容,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知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学校开发了北陈郝的陶瓷、洛房的泥塑、沙沟的剪纸和皮影等富有教育意义和童趣的活动内容,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体验感和认同感。三是开设节日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浸润中茁壮成长。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学校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感及自我归属感。 当代成就固基——激发学生自豪感。学校把思政课“搬”进历史成就展览馆,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金课堂”。同时,学校推出同名数字化网上展馆,通过网络手段全要素呈现展览内容,全景还原现场体验,打造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主题展览。 在展馆学习过程中,学生见证了人们从“缺吃”到“好吃”再到“会吃”的变化;见证了从大街上一眼望去的“蓝灰黑”,到“五彩斑斓”再到如今的“中国潮牌”惊艳世界;见证了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见证了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从春节回家一票难求到飞机票、高铁票一键下单,随时随地就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故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学生在参观学习中详细了解展览内容,获得沉浸式、漫游式观展体验,民族自豪感、幸福感不断激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因为它镌刻着前人的奋斗历程和民族的奋斗征程。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参观当代成就展等“行走的思政课”, 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真实的场景中沉浸式学习,体现了综合育人价值:开辟学习空间,让他们视野开阔起来;拓展学习资源,让他们经历丰富起来;丰富学习方式,让他们手脑灵动起来,将“想得到的美丽”演化为“看得到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这也成为学校“五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不断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加油!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