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匠师心旅
让兴趣由“有所好”走向“有所执”
徐 健

    《兴趣有时是逼出来的》是教育专著《教育的是是非非》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随笔。但我总觉得文题中的“逼”似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这引发了我对“兴趣”与“逼”之间关系的“思维触点”——兴趣为什么要“逼”?

    在列举了启功、李成年、孔祥东、郎朗等大家的案例之后,作者概括指出:“各行各业,哪一个成功者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没有‘逼’过自己?逼就是压力,压力可以转化成动力。”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就是兴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适度地“逼”一下,让兴趣向更深更高处发展,否则兴趣就只能停留在“爱好”层面。

    兴趣是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用了“逼”字之后,使得主体原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变成了外部驱动,使主动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作为一种动力支持系统,兴趣要注重培养与保护。只有“有所好”,才能“向往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说,学习意向的激发是真正学习行为发生的首要条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兴趣作为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逻辑起点的学习,不是“真正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

    当然,兴趣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积极情绪的支撑,还要在认知的维度上增强认识,通过价值的引领,会让原有的兴趣由“有所好”逐渐变成“有所执”,并持久深入。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我总觉得“逼”的方式比较极端,尤其是对学业基础薄弱、行为习惯欠佳的职校生来说。其实,职校学生已经被“逼”得很严重了,有些职校甚至还在探索“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但换来的更多是学生的抵触、对抗情绪,甚至是过激行为。因此,我觉得在育人工作中,把对抗式的“逼”换成柔性的“引导”或者“激发”似乎更为妥当。

    国家制定的关于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相关文件中,涉及“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相关文字叙述时,搭配使用较多的语词都是“培育”“培养”和“激发”。这也充分表明,对于某一事物,学生一定是先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向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持久的“热爱”。这就是所谓的以“趣”导“行”、以“行”强“趣”的正向培养逻辑。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受挫的职校学生来说,从“心”入手实施“引导”或者“激励”教育,才会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总之,用“逼”的方法培养兴趣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谓“逼”出来的教育成功案例也仅是个例,其本身并不具有普适性。教育工作者切忌偏执一端、固守一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市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