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治班小妙招·叛逆的青春期
忠言也要“悦耳”
杨 聪

    问题:青春期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敏感、自我、挑衅、执拗、迷茫、抗拒……每个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表现都不一样,每个班主任也都曾遭遇过无法沟通、无从下手的尴尬。那么,教师该如何化解那个难以言说的“叛逆瞬间”呢?

    ————————————————

    这节是八年级(3)班的语文课。上完一篇短文之后,还剩一些时间我就让学生自学。

    这时,我发现学生海珊在抄一首流行歌词,便说:“海珊,现在是自学时间不要抄这个,等下课后再抄!”

    她低着头,沉默着,动作没改变,依然在抄。不动声色的姿态在作无声的抗拒。

    “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我加重了语气,脸色严肃了起来,“你在期中考后的反思里,不是说自己要努力吗?可是,你现在在做什么?要言行一致啊!”

    她的同桌蔚蔚也搭话了:“对呀,班主任赵老师也是这样提醒她,不要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她也不听,快……还不放起来呀!”

    海珊微微抬起头,白了蔚蔚一眼,冷冷地说:“你吵什么呀!”一低头,继续抄。

    我发现场面陷入了僵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更加糟糕。我想了想,感觉在事情一开始,我就缺乏预判,此刻唯有暂且冷处理才是上策,等课后再根据情况变化找海珊私下里细聊一下。于是,我没再说什么,顺势离开,朝其他组走去。

    过了一会儿,我绕了一圈又回到她们这里。这次,我不再盯着海珊是不是还在抄歌词,而是很自然地同她们聊起了其他的事。这时,海珊把歌词放进了抽屉里,拿出了语文书。

    我微笑着轻声说:“嘿,你起先被老师说了,反而不听从老师的建议,现在老师没要求你,你却自己做了恰当的决定……老师明白你的心思,老师像你这么大时,也会这样。刚才是老师欠思考,说话有些直接,你的做法提醒了老师要考虑到这些。”

    她抬头快速看了看我,咧嘴笑了起来,两个酒窝盈盈动人。紧接着,她有些腼腆地应道:“哪有哦,老师……刚才我……我要看语文书了。”

    虽然林海珊最终和我很融洽地“和解”了,但事后我还是感觉自己之前做得欠妥。因为我接任这个班级没多久,而海珊正处于初中生的敏感年龄段,再加上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就算她有什么问题,我也应当考虑到她会不会存在性情上的“执拗”,或心理上所谓的“逆反”状态,哪怕她平时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在当时那个场景下,我正确的做法至少应该是靠近她的耳畔悄悄地说:“海珊,歌词能否先放一放,在课外再抄呢?”并且还应尽可能地把这个举动做得让她旁边的同学都看不出我的意图来。可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反倒带着“命令”的口气直接去阻止,还为此摆事实讲道理。在她看来,我是一支攻击的“矛”,自然就会导致她本能地变成了一块抵挡的“盾”,坚硬而冷漠。后来,好在我适时“撤退”,让她有了“台阶”可下,在原本对抗的心理上出现了“缓冲”地带,从而使她有机会主动地作出改变。另外,从自身角度再深入考虑,发现在潜意识里我还有些高估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没有顾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可能存在的“面子”,忘记了让自己的言行更加圆融并留有回旋的余地。

    其实,教育不应只是“直来直去”,而应重视表达的策略与执行的方式,让“忠言”也能“悦耳”。尤其在面对刚跨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时,哪怕师生关系不错,也要遵循上述之道,方能防患于未然,让师生双方皆能受益。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