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课堂策
巧用对比策略提高阅读素养
丁世洪

    对比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授课枯燥、方式死板,只能一篇一篇地教、一遍一遍地讲,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阅读水平低。因此,对比教学的运用更为重要。

    字词对比。课文中的一字一词都是独具匠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对比,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替换、增减、换序等方式进行比较,通过对字词的推敲,体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巧,从而品味语言内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挖掘文本潜在内涵,抓住“小”与“大”,用“小女孩”去对比“大火炉”“大圣诞树”“大烤鹅”“高大的奶奶”等,突出女孩的渺小、卑微,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与巧妙。又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人类没有火的句子“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再让学生删除修饰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人类无火时的悲惨情境以及普罗米修斯心中的不忍。

    句段对比。句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很多文章的动人魅力和感人之处都隐藏在句段中。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句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对比教学,不仅能深刻认识文章的写作手法、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还能发展学生迁移运用、欣赏评价的能力。

    比如教学《翠鸟》时,我通过描写“翠鸟”与“小燕子”(课文外的教学资源)的片段对比,让学生品味写“翠鸟”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写“小燕子”是从局部到整体,从而延伸到写人、写教室等,总结出写作要“按顺序”。又比如教学《千人糕》时,我指导学生读出“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的“不以为然”语气,可以同《坐井观天》“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的“不相信”语气展开对比教学,让学生品味表达的妙趣,培养语感,把握文章的内涵。

    篇章对比。文章是个性化的产物,即便同样的文体、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因其思维和语言习惯不同,采取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内容或结构相同的文章结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异同,这样不仅能让他领悟到此类文章的表达规律,还能培养其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比如教学《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引用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进行对比教学。都是一枝红杏,这一点相通,已是桥梁。同中求异在于,叶绍翁用“关”,而陆游用“遮”,让学生充分体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增加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含量的体会。又比如教学《牛郎织女》时,让学生与叶圣陶版的《牛郎织女》对比,让学生体会民间文化的意蕴,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大语文”的学习中,服务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将字词、句段、篇章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深化文本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系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