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推动各地构建完善省域内教师发展机构体系,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及培训者、教研员队伍”。本报持续关注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的典型经验,本期推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的“五阶研训”实践案例——
————————————————
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借助教师教育范式与体系创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是提升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良策。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是全国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多年努力与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助力教师成长的“五阶研训”区县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新经验。
双驱赋能,五阶研训的底层逻辑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激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教师是教学改革行动与目的得以实现的主体,教师自身的深刻转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城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我们认为,教师持续发展需要架设“提升型”和“转化型”双通道,“内驱和外驱”两种动力缺一不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只是注重传统意义上的“提升式”发展,更要加强深化教学改革所必需的“转化式”学习与发展,学会“改革与新思维”;教师不只是基于专业标准划一的“被发展”,更要“面向每一个”加强“定制式”发展,要通过各种举措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使其与教师发展外驱力指向相同的方向,两种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教师成长更有力、更有效。只有当教师自身具有持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不只是“作为学科的教师”片面发展,而是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达成教师素养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上城提出“五阶研训”这一教师教育体系迭代升级的新架构。
多维生长,五阶研训的范式创新
让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每个阶段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拥有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上城“五阶研训”双驱赋能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见图1)的价值取向。
五阶段全员成长,助力教师整体发展。教师是发展中的人,教师的发展需要贯穿教师生涯的全过程。新手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结构等维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只有不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平台,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也才能实现专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成长。
为促进不同阶段的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上城架构了教师成长体系。以上城全体教师为对象,教龄3年以内的教师参与“新苗奖”评选,教龄4—10年教师参与“新秀奖”评选,教龄11—17年教师参与“能手奖”评选,教龄18—24年教师参与“风华奖”评选,教龄25年及以上教师参与“红烛奖”评选,全区30%的教师可以获评相关奖项。通过“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的评选,并针对获奖教师开展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培训,“五阶段”获奖教师平台成为上城名优教师成长的基础平台。
“五阶段”获奖教师平台的张力在于全覆盖,活力则是动态更新,3年一轮重新认定,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五阶段”获奖教师。
五梯队提升进阶,助力上城教师快速发展。我们设立科学的阶段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激励策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对各年龄段、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较大的驱动性。
“五阶段”获奖教师是上城面向学科专任教师第一阶成长平台,与此相对应,上城还面向育人者队伍评选“一星级班主任”,而后继续向上构建四个进阶成长平台:面向学科专任教师的区学科带头人、区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面向育人者队伍的二星级班主任、三星级班主任、省特级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这样,就形成了以教育家型教师为“顶端”、省特级教师为“尖端”、区特级教师(三星级班主任)为“高端”、区学科带头人(二星级班主任)为“中坚”、“五阶段”获奖教师(一星级班主任)为基础的上城教育“五级人才梯队”。通过规范设立层级目标,进一步调动各层面不同专长教师的积极性。
在教师生长台的中上层,为避免教师成长“高原现象”的产生,上城实施了“特级教师工作室”“未来名师”“未来名校长”等优秀教育人才工程。对于未来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给予“一人一策”全方位专业成长支持、“双导师双证书”支撑;而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既是导师也是学习者,他们在带动学员成长的同时,自己也继续向前发展。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抓住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这个“牛鼻子”,促进不同层次教师持续学习力的形成,也开启了上城美好教师成长的大门。
五层级转化研修,助力上城教师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内涵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在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及批判理论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转化性学习理论为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启发。转化性学习理论代表学者杰克·梅兹罗将转化学习过程分为触发事件、经验反思、理性交谈、付诸实践等环节。基于这样的原点认识,我们设计了“五层级转化研修路径”(见图2),以优化上城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质量。
图2:教师专业发展“五层级转化研修路径”设计
第一层级的“困惑与需求”指培训者或者教师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引发教师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在触发事件面前,教师原有的经验无法对动态生成的新问题作出合理解释,从而会引起教师对原有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第二层级的“学习与反思”是转化研修中教师高质量学习的一个核心环节,也可看作是教师对自己原有经验和能力进行质疑的过程。第三层级“对话与交流”是转化研修发生的支持性环节,教师要通过与有相同境遇的伙伴进行交谈,获得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认识与经验。第四层级的“梳理与建构”和第五层级的“行动与实践”是转化性研修的关键环节,只有教师将批判性反思与互动交流中得到的认识、经验吸纳进自己原有的专业结构,并付诸自己的实践,转化性研修才能得以完成。
立体协同,五阶研训的支持体系
为保障五阶研训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高质量运行,加快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区域立体协同发展新样态,上城在“培训、教研、科研、信息”四位一体基础上,推出了“1+5+96”区、片、校三级发展联盟(即1个中心、5个片组、96所学校)网格式研训机制。全区中小学以办学特质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按照“地域相邻、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等原则建构联片研训共同体,形成网络关系密切、紧密抱团研修、深度协同发展的格局。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城还出台一系列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包括优秀教育人才激励实施办法、特级教师工作室“异校设立”机制(将名校特级教师工作室设在普通学校,以此带动普通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全面助力上城教师个性化成长、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让每一位上城学子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作者单位均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