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勇前进的精神指引。在新形势下,面对高品质教育改革诉求与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应坚持“四个导向”构建“四大体系”,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政治导向,构建全过程立德树人落实体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弘扬教育家精神,应当从制度建设、教师认知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使命担当。首先,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弘扬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学校事业发展全局。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蕴含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教师队伍建设与育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弘扬全面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和育人工作全过程。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讲,要筑牢理想信念,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教师应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求道与问世相统一,在课堂、教学、实践等环节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坚定拥护者,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家精神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变。 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分层次教师教育体系。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分层次教师教育体系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智力支撑,应从三个“着眼”聚焦发力。一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凸显教育的创新性。当今时代,创新是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时俱进迭代升级教师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依托已有的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教师教育基地、教师工作坊等培训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质量。二是着眼教师成长规律,凸显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效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动态运行过程。高校要科学制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师德目标与能力目标相融合的动态教育体系,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教育内容。三是着眼教师实践研学,凸显教育的生动性。学校可以党支部、教研室为单位广泛组织开展教师研学活动,在寻访红色印记、深入企业社区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感悟教育家精神,进一步理解教育领域的理论问题与现实社会的实践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汲取奋进力量,真正将教育家精神落到实处。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多元化教师管理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软”“硬”兼施不断推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一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守牢师德底线。师德是一所学校声誉度和美誉度的集中体现,师德师风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新进教职工师德审核等师德师风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师德有准则、准入有把关、教学有纪律、学术有规范”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常态化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编发《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案例集》,引导教师以案为鉴,知敬畏、守底线。二是完善多元化发展路径,保障教师成长。以“破五唯”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职称制度改革,在人才队伍培育上允许具有不同潜质和能力的教师在不同赛道上竞相成长。三是强化教育支援导向,推动教育共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教师和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双向奔赴”,以教育支援、交流挂职、培训学习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良性流动、办学模式互学互鉴、教师个人素质提升,实现教育“共富”、教师成长双赢。 坚持效果导向,构建全方位尊师重教体系。坚持效果导向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一是要健全教师荣誉体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统筹设立各级各类教师评选和表彰机制,培养一批分别侧重于师德、育人、科研、创新等不同领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典型,利用教师节、开学季、毕业季等特殊时间节点,推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最美导师”等评选活动,发动学生、校友广泛参与,扩大典型认可度。二是要深挖校史资源。对学校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来的大师、知名学者和杰出校友进行收集梳理,打造师德陈列馆和育人成就专题展,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三是要促进融合报道。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制作育人故事短视频,用好报纸、网站、客户端等线上线下传播载体,进行立体式、交互式宣传,让更多的教师模范走进民众、走上网络。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教师节亮灯行动等全社会尊师活动,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系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