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科学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和伟大实践,也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社会群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生力军角色和推动者职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和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价值。培养规模更大、素质更高、结构更优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职业教育应更加主动、更有作为。
强化类型特色,优化发展定位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目标,其中人才振兴是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作。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用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担当、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角、更实的举措和更优的供给来培养更多高素质乡村振兴青年人才。
一是强化类型特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通和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全时性、动态性、衔接性和覆盖性,尤其是职普深度融通背景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考核评价要凸显“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导向,统筹管理要强化“省级统筹下的区域流动和校际联动”思路等。
二是优化发展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的“大逻辑”中,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明确方向、厘清思路、拓展空间和释放动能,优化布局结构,中高本一体化设计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育人水平,增强优质供给,建设一大批优秀职业院校和优质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扎实技能基础和过硬实操本领的青年人才。
引导扎根基层,激励干事创业
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社会实践性活动。深刻把握和科学理解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类型和层次,是职业教育做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一是精准领会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类型分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职业教育应大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方面的青年人才,促进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二是动态把握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层次架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高精尖制造业和高端科技大师,也需要一大批从事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普通技术人员;既要着重培养农村本土人才,也要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把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
三是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能动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等各类青年人才,无论身处何种行业、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都将在实现梦想的实践历练中绽放最美的青春。
培育适应性人才,提高育人质量
振兴乡村需要以人才为基础,这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培育适应乡村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支持办好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有效投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促进校地深度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启动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专项试点,加快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及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优化青年人才培养类型和供给结构。职业教育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基础,紧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新趋势,优先发展一批涉农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一批涉农的优质专业,及时撤并淘汰一些滞后专业,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全面打造现代农业指向的产业链、就业链和创新链。
三是丰富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形态。职业院校作为实施主体,应积极与涉农的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知名高校、科技孵化园区等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品研发升级等,打破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阻隔和空间约制,推动校地、校企、校校等共建共管人才培养机构,有效延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空间。
四是拓展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形式。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进一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涉农相关主体诉求,主动邀请涉农相关利益主体深度参与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培养方式和考核评价,持续探索和完善“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机制。
多方合力保障,赋能青年人才
让人才留在乡村,为乡村服务,是振兴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多方合力、加强保障。为人才长期服务乡村赋能。
一是强化统筹管理。各级政府应把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相关职能部门从金融、财政、土地等方面给予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有效激励,对承担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和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赋予更大的人事决策权和经费支配权,对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分级分类进行科学评价和职称评聘,建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激励政策。
二是开展联合培养。地方政府、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和涉农行业企业应联合开展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加大对涉农群体开展职业体验、技能培训的投入和支持,确保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不偏向、不断线、不脱档,促进人才有力接续、合理流动。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应进一步建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提高农村生活便利性、舒适性等,能够让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请得来、留得下和干得好,协力打造并积极推动“青年人才+”模式。
四是教育科研机构等智库部门应围绕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问题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注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升服务决策、实践指导和舆论引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成果生成和转化,积极研制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统筹编制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相关区域性和年度性报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五是优化环境,凝聚合力。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养需要多主体协同、多层维融合、多要素发力、多环节推进、多领域联动。以政府为统筹主体、职业院校为担负主体,进一步优化政策制度环境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更大共识和汇聚更强合力。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