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谁在读报

    学生指出了我的错误

    读《中国教师报》975期《让质疑之光照亮课堂》一文,作者严老师允许学生质疑背后彰显的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守,是对儿童生命尊严的尊重。她的求真务实态度深深打动了我。记得刚教语文的时候,我教学生书写“尴尬”一词。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两个字的部首是“九”字,结果一名学生指出了我的错误,不是“九”,而是“尢”。我立即表扬了这名学生:“唐朝诗人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也可能出错,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老师更强。欢迎同学们给老师指出错误,也欢迎同学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让我又一次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老师无法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于是我更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答案、质疑老师、质疑书本……在质疑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质疑中学会独立思考,在质疑中茁壮成长。

    (山东省齐河县第六小学教师 吕红霞)

    质疑的前提是学生独立思考

    读《中国教师报》975期《让质疑之光照亮课堂》一文,笔者与之有着深深的共鸣。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同样需要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提问。实践中有些教师担心,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学生质疑了,是不是就没办法教了,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通常“不容许”有相反的观点。道德发展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自律,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的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可能发挥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的是依靠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因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是我的教学追求。在《神奇的汉字》这节课上,整堂课是从学生敞开提问开始的,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纸上列出了十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只选择了5个,实际上课结束的时候也未能解决,比如“汉字是根据什么造的”这个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让教师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我想:一堂课要能生成新的知识技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促进认知的发展。学生要能在问题中穿行,在问题中出击,在问题中生成新的问题。学生有疑惑的萌生,才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才能生成新的智慧,而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化成“没问题”的学生。所以,有人说“成功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带着句号走出课堂,而是让他们带着感叹号和新问号走出课堂”。这节课后,有学生说:“我觉得汉字挺好玩儿的”“我以前从来没想过汉字这么有意思”“我再去看点书,给大家出字谜”……

    总之,我坚信一点:质疑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才有可能不人云亦云,道德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教师 周玲)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