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概念是认识自然界的基本思想工具,而研学旅行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良好载体,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并运用其解决真实问题。本文为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学生未来要面临的是融合多学科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杂生活实践,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与原理的“类问题”,让学生通过复杂现实情境下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形成某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最终实现跨情境迁移应用,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跨学科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缘起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科间的关联性,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明确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理解教材设计,关注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倾向”。跨学科主题学习势在必行,然而跨学科实践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合并组织连贯性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旅行课程是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针对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和主题模糊、跨学科融合形式和融合评价等难题,本文提出了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主张,并在实践中对跨学科概念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路径和活动设计进行了凝练。
跨学科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程主题强调融合性与系统性。研学旅行与跨学科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研学旅行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世界、真实的问题解决,需要调动多学科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所谓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成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因此,课程的主题是基于区域真实世界的超越单一学科范畴的大概念、大主题和类问题。
课程内容兼顾教育性与体验性。研学旅行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凸显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充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活动、课程评价等环节的教育性,因此课程资源选择要有教育意义,课程内容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研学旅行课程以旅行活动为载体,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倡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感受真实世界,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让参与者既有深度沉浸式的体验感,又有拓展思维、增长见识的获得感。融学于游,赋予学以实践意义;以游促学,彰显游之教育价值。
课程实施凸显实践性与生成性。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要摆脱以教师设计为主的理念,走向师生共同创生的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是直接经验的获取,具有实践性。课程实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进阶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应用的积极性,问题解决方案不再是唯一的。学生不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人。课程实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实践探究,不局限于预设的活动过程,重在体现知识创新历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成性。
课程评价注重开放性与激励性。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以旅行活动为载体的育人方式,关注表现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依据研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开展兼顾学生达成研学目标的程度、在某一方面的特别表现、顾及学生个别差异的开放性综合评价。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并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评价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强项和潜能,激发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跨学科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路径
依据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原则,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融“研学目标—研学主题—研学实践—研学评价”于一体的系统化课程开发路径,帮助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研学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以育人方式改革和学科间有机融合为导向,立足国家课程规定的学段目标,确定研学目标;围绕研学目标,确定研学点区域资源与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融合点,生成基于跨学科概念学习的研学旅行主题,确定研学实践要解决的类问题;以跨学科概念主题为引领,以类问题解决为驱动,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可行性的研学实践方案;根据研学目标、主题和实施过程的相关要求,开展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合的多元评价。
研学目标。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发挥跨学科综合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标准,明确“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内容,最终学生获得什么发展”的教学目标,凝聚跨学科合力,形成人地协调观、时空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大观念,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研学主题。融合基于区域资源真实情境的“游”与基于国家课程内容要求的“学”,以学科的相关性、知识关联性以及思维共通性为原则,形成跨学科概念的主题。载体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核心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表述是要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性,以类问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研学实践。围绕跨学科概念主题,从真实情境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项目,通过研学路线、背景材料和活动内容的设计,将项目转化为具体的任务和活动。在研学旅行的真实情境下,可以问题或项目为途径,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亲身实践活动,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效联系,也可以由研学导师给出活动建议或活动支架,学生参考活动建议完成研学活动。
研学评价。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要兼顾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强调解决真实问题。评价标准侧重于学生能否发现和解决真实情境下的新问题并迁移应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成果形式多元化,可以是物化作品,如模型、伴手礼等,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方案,如提案、报告、论文等,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元能力。评价维度包括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否关联和整合跨学科知识,是否借助了多学科技能和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发生了变化。
遵循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路径,根据户外研学资源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完成某次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为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具体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要有两个标志性成果:一是本次研学旅行活动的系统化设计思路,二是便于指导学生研学实践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手册。
按照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通盘考虑研学目标、研学资源、研学主题、研学内容、研学实施和研学评价,确保研学活动目标清晰、主题明确、情境和任务设计合理、评价科学,在保证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同时,让研学活动有方向、有序、有效开展。以《地形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楚河汉界古战场》研学活动为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形成清晰的研学主线和设计思路。根据研学资源和课程目标确定明确的研学主题“地形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河南省郑州市荥阳西北的广武山“楚河汉界”古战场为研学点,根据“楚汉对峙”相关背景材料,融合地理学科、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创设研学情境,设计任务群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案。
研学旅行活动手册是研学课程设计思路的具体呈现,也是指导学生独立开展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是连接教师设计、学生理解与实施的载体,需要激发学生兴趣,主题、任务清晰,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生成性目标的达成,科学的评价应调动学生主动完成和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科学的研学活动手册设计体例,主要呈现“推介语”“研学点/线路”“研学主题”“背景材料”“课程实施”“学习评价”六部分内容。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中心,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2023YB0729)”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