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如果家长、教师、同学与朋友能提供积极的支持、鼓励与帮助,让他们的积极行为能得到正向反馈,他们就有极大的可能保持身心健康。反之,就容易形成消极的认知与行为模式。这时,就需要及时发现、科学干预,防止情况恶化。 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干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它强调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发挥优势培养积极的情感、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开学不久,我发现班上的小陈总是利用分班上专业课的机会逃课,不是早早去食堂吃饭就是躲起来吸烟。我曾告诫过他,但收效甚微。不久之后,他开始变本加厉,经常性迟到、无故请假。我希望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机制,影响他、改变他。 “想要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人在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中会自觉按照环境要求调整自己,做出与周遭环境相一致的行为。于是,我“量身”为小陈挑选了几个好朋友,让他们每天叫小陈一起活动、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还督促他早起。随着他们几个打成一片,小陈迟到的频次由“经常”变成了“有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还要促成他积极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陈总是“吃不饱”,看见同学吃东西就想去要一些。在他又一次迟到后,我在微信上对他说:“如果你明天不迟到,我就给你一个苹果”,并晒出又大又圆的苹果图片。小陈当即回复一个流着口水的“表情”。第二天,他果然没迟到。在学生的注视下,我从包里拿一个大苹果给他,大家不明所以,羡慕地看着他接过苹果,我郑重地向全班同学说明了我俩之间的约定,并邀请大家一起监督他改掉迟到的习惯。 小陈沉浸在收到苹果的快乐中,接受了这份约定。此时小陈吃下的苹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苹果,它还有了期待、承诺的味道。第二天小陈没有迟到,我又给了他一个大苹果。第三天依旧。第四天,他在微信上说:“老师,明天我不迟到,你偷偷给我苹果行不?不要当着同学的面给我,那样我很尴尬。”看来他是感受到了同伴的压力,这正是转变的开始。我给他发了“不可以”的表情包。过了一会儿他说:“好吧,老师,明天你不用给我苹果了。”看来带着期许与压力的苹果并不那么好吃。而去掉苹果这个“药引子”也正是我所期待的。“我相信即使没有苹果你也能做到不迟到。”我立刻回复了他,并把“苹果”转化成压力又还给他。由此,积极人格心理建设的路程已经开启。 第二天,小陈准时进班早自习,但是明显看出来精气神不足,我立刻把微笑送给他,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夸他战胜了赖床习惯,非常了不起,因为任何人克服缺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报以掌声。这时有学生问:“老师,你还给他苹果吗?”没等我说,小陈自己就大声说:“没有苹果我照样不迟到。”大家掌声更热烈了,小陈明显脸红了。集体教育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了,但我知道他还是没有形成积极行为习惯,怎样进一步促成他积极心理形成与发展? 下课我找到他,再次夸他信守承诺,是最棒的!随即话锋一转,我问他是不是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菜。听到这话他瞬间低头看地面,嗫嚅着说家里每月只给他800元,来回的路费也包含在其中。我听了心里顿时一紧,这些钱根本不够一个月的饭费,何况现在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食欲本就旺盛,难怪他总是向其他同学要食物。 电话联系了小陈的母亲后,我了解到小陈的辛酸过往。小陈的父亲车祸离世,现在和继父一起生活,继父每月只肯给他800元生活费。小陈经历了这样巨大的家庭变故,性格还这样开朗,说明他是个积极向上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他更多关爱。 通过积极的心理建设,如今的小陈已经脱胎换骨,与从前判若两人。现在他的行为习惯良好,学习积极努力,已经是我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 这次转化的成功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原理的支持和帮助基础上的。小陈的过往塑造了他叛逆的个性,他需要的不是说教、惩戒,而是一个能适时接纳他、安抚他、拥抱他的人,一个有爱的环境。而教师适时、适度提供积极情绪价值,创设积极外在环境,强化激发潜在的内生力量,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人格特质。 通过这次教育历程也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所谓教育,一定要有充足的“育”的过程。先育后教,才会开出更美的教育之花,结出更丰硕的教育果实。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辽源市工商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