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读了《中国教师报》977期《让儿童成为会提问的学习者》一文颇有感触。文中对提问类型、提问策略作了详尽阐述。我在想,在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爱提问、会提问呢?
对话氛围促使学生爱提问。学生的学习源于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促进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我看到一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堂上很想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我隐隐约约听到他说:“0.1表示十分之一,0.43表示百分之四十三,无限小数能表示吗?如何表示?”我当场表扬了他:“你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学生。请你先把这个问题存在数学银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研究。”正是有了这样民主对话的氛围,才使学生爱提问,进而促进真正的学习发生。
“问题银行”促使学生会提问。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问题银行”,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多。例如,学生的问题银行有“北偏西45度方向与西偏北45度方向一样吗”“有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或者万分数呢”“不完全刻度尺如何测量长度呢”……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后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交流分享,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总之,教师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中促使学生爱提问,通过问题银行等途径促使学生会提问,读懂学生的提问,进而智慧地引领学生成长。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教师 宋君)
搬着问号走
读《中国教师报》976期《让质疑之光照亮课堂》一文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直秉持“搬着问号走,带着问题出发”的教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思辨性阅读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提出疑问。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立足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文为例,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希望怎么续编故事?这个问题演变成:如果你是牛郎,要不要去扣留能飞的羽衣女?如果你是织女,要不要穿上能飞的羽衣重返天庭?如果你是他们的孩子,你要不要扣留那件羽衣,围绕这件羽衣的去留分析中国百姓内心的愿望?三个思辨点将讨论聚焦于牛郎、织女、孩子心理的冲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整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综合能力。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为例,对于母亲从缝纫机下抬起头看我,有细致的刻画,那一瞬间有令人震撼心灵的心疼。这一环节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身边的环卫工人、在小山似的废旧编织袋里忙碌着的灰头土脸的工人。利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去捕捉母亲的神态变化,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课文理解。跨学科教学不必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融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运用多学科力量,重难点清晰,有的放矢,才会让相关学科在语文学习中锦上添花。
搬着问号到自然界中,搬着问号到书本中,搬着问号到人群中,搬着问号独坐,搬着问号与夜空对语,搬着问号侧卧听流水声,搬着问号攀登珠穆朗玛峰,搬着问号走,一串串问号走过的地方留下的是惊喜,是美好,是无数个感叹号!
(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学区中心小学教师 张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