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对话名校长
用生命唤醒生命
——对话宁夏银川一中校长张永宏
本报记者 韩世文

    这个春天,张永宏依然很忙。

    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李湖一行走进宁夏银川一中,考察调研学校“互联网+教育”工作;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一行考察调研学校智慧教学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及“双新”示范校示范引领工作……随时“接待”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到访者,这对于宁夏首屈一指的名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校长张永宏来说,几乎不可避免。

    当然,张永宏对于学校的发展了然于胸,他也是学校最好的代言人。从一线化学教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20多年时间里,张永宏始终站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2004年宁夏启动高中新课改首批试点到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张永宏始终和学校站在改革时代的潮头。

    如今,他带领学校再次面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挑战,依然成为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这对于一所地处西北的中学、一个“本土”生长起来的校长来说,都显得难能可贵。

    ————————————————

    以循序渐进之态调整站位,更新理念

    中国教师报:我们了解到,您是生物专业毕业,后来却因化学学科教学成名,继而走上了校长工作岗位。您如何看待这段经历?您又如何应对这样的岗位变化?

    张永宏:从生物教师转战化学课堂,这个“切换”是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从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这个过程不是一个跨越,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在宁夏盐池一中任教高中生物,同时兼任班主任。1994年高考开始采用“3+2”模式,理科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不再作为高考科目。这样我所在的盐池一中生物教师多了,化学教师短缺。大学期间我曾经学习了两年化学,同时又担任两年的化学科代表,所以为解决学校当时的困难我鼓足勇气向学校申请,同时任教高中生物和高中化学两门学科。

    当时,任教高中化学确实难度非常大,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参考资料等都是全新的,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每天像年轻教师一样去听老教师的课,与老教师探讨化学知识、探索化学实验、求教化学疑难习题等。现在看来,支撑我往前走的信念就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攻坚克难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毅力。

    1999年调入银川一中后我任教高中化学,先后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从带领和管理一个小团队到一个部门、一个处室、一所学校,这个过程改变最多的是站位和理念——站位从一个部门到一个处室,再到整个学校乃至地区;理念从传递学科知识到引领全体教师践行“用生命唤醒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用生命唤醒生命”

    中国教师报:继承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改革?这是每一位校长接手新学校都面临的选择。面对一所百年名校,您接手银川一中后有怎样的选择?成效如何?

    张永宏:在继承中创新,在坚守中改革。继承学校的优秀文化精神,如对“精敬于业、乐融于群、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和“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的教育理念的继承,让一中人坚守好的精神文化,在坚守中创新,创新办学理念:用生命唤醒生命——尊重生命的差异、促进生命的互助、实现生命的独特、发展生命的潜能、等待生命的成长——这样更符合当前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习方式上坚持“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学校多年实践取得的经验,但我们在原有基础上也有创新,把小组合作从课堂学习拓展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学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等。同时,在总结前面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银川一中的“1366”教学模式,并延伸这一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办具有特色的高中,学校申报了科技创新试点学校,并将创新同课程结合起来,将创新同高校联系起来,让科技创新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

    中国教师报: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实践,可能20年后才会有结果。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才能具备“看穿”未来的能力,从而践行好“用生命唤醒生命”的办学理念,“实现生命的独特”?

    张永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时也会陷入生命的泥潭不能自拔,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唤醒,是引领,是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真正能从泥潭中奔腾而出的,除了别人的唤醒和引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觉知。这就是银川一中现在的办学理念——生命教育理念即“用生命唤醒生命”。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从1996年至今,在银川一中几任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探索与努力下,形成了这样的办学理念。我们也努力通过办学实践落实好这样的理念。

    尊重生命的差异,即提倡多元智能的教育观,从内心认同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特征,有效利用差异和优势智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促进劣势智能得到相应成长。首先,平行分班为尊重生命差异提供了平台。银川一中不以中考成绩给新生分班,不以高考成绩给教师排课,而是根据师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等差异平行分班,确保高一师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次,“一个都不放弃,一直都不放弃”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肩负着促进全体师生成长与发展的使命,只有全体师生不断成长,学校才有发展的活力和潜力,银川一中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他们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也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人生成长的意义;要求教师用全部的真心和坚毅的耐心促进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促进他们长期、健康、全面发展。

    促进生命的互助,即通过合作、倾听、交流和分享促进生命的互助。银川一中多年来推行的小组合作不仅用在学习上,让“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唤醒,大家一起走向成功;更运用到班级管理、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活动、职业体验等学校各项育人活动中,不断增强育人实效。学校还开展系列活动实现生命唤醒生命,如每日大课间开展激情喊诵和演唱红歌活动、高三年级校园趣味拓展活动等。

    实现生命的独特,即通过培养科技、人文、艺术等方面素养,让高中生获得健全而个性独特的发展。早在2006年,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信息技术、体育、艺术选课走班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动画、程序设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艺术课程分专项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课;开设田径(必选)、武术、体育舞蹈、6种球类(自主选择)等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尊重学生选课意愿,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的独特性。

    发展生命的潜能,即通过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银川一中多年来坚持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形成了“1366”智慧教学模式,建成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学生创新发展中心和机器人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六大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创新素养活动的平台。学校还通过完善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推进以科技为特色的社团课程建设,完善学科研学、科技主题研学课程等,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超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等待生命的成长,即本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实现等待生命的成长。银川一中探索出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发展评价报告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四位一体”评价体系,改进了结果评价,强化了过程评价,探索了增值性评价,健全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从而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用智慧教学模式撬动新课改系统推进

    中国教师报: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学校,宁夏进入新高考后,学校如何有效落实“三新”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张永宏:学校落实“三新”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是组织教师反复、深入学习相关文件和精神,确保教师理解并掌握“三新”要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和改变教师培训形式,通过定期线上线下专题培训、专家聚焦培训,尽快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是及时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推进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再次是建立个性多元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指导与适时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与挑战。最后是加强校际和省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学校共同探索新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分享经验和成果,推动区域乃至宁夏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1366”智慧教学模式,这是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应对时代发展的“成果”,具体如何解读?学校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

    张永宏:学校“1366”智慧教学模式,具体解读为:“一个理念”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三大环节”即利用学习终端、教室触控一体机教学工具,实现课前教学辅助、课中互动教学、课后个性化辅导;“六类辅导”即针对学优生的A++“N对1”在线微辅导,针对中等生的“大组互助”在线答疑微辅导,针对待优生的周六在线直播辅导,针对寒暑假作业在线直播辅导,针对高一新生的先修课程在线录播辅导,针对本周知识点的在线轮测辅导;“六项创新”即智能语文阅览室、虚拟采编演播室、机器人工作室、创客空间工作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六大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在线辅导模式,及时解决了学生学业问题,为学生争取了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

    在课改深化过程中,学校多层次筹划智慧校园服务体系,深度融合现代教学技术,推进数字化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搭建研学基地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同时,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构建有效和谐民主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借科技创新试点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师报:银川一中作为宁夏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科技创新试点学校,是如何结合国家政策、地方实际以及本校特点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并探索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的?

    张永宏: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十分关键的时期。银川一中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科技教育软实力,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研深度融合、加强与高校合作,探索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些经验。

    近5年来,银川一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对所有学生开放的普惠性创新实验室13个,同时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学科研学基地,建设学生社团,不断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装备配置,让学生直接触碰科技前沿。

    学校鼓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中青年教师参与到各学科竞赛辅导之中;特聘宁夏大学教师为竞赛辅导兼职教师,引进高校优秀工科专业毕业生作为专职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制定了以教研课题驱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策略,通过申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科研课题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成立科技创新学科教研组,负责学科日常的科技创新特色教研活动。

    学校还开设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统一课程、校本课程、课外研学课程和社团课程,每学年还举行一次全校科技周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和科学探索能力。

    另外,学校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的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立了“强基计划”联合培养基地,参与上海交通大学“学森挑战计划”大学先修课程,与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有合作……

    通过科技创新特色高中的试点工作,学校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高中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现代化的高中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推进了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优势,建成一支富有教学经验且拥有前沿科技知识的教师队伍,学生普遍有了较好的科技创新思维习惯、很强的创新动机和宽广的科技视野,这为他们未来能够站在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更多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让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教师报: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校”和宁夏“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银川一中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进而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张永宏:银川一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及宁夏教育云平台进一步搭建数据驱动教学系统环境,在自治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揭榜挂帅”项目行动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学校利用数据分析的力量,从“数据积累”向“数据应用”顺利过渡,推动高中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

    具体来说,学校建设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基于学业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果评价的改进,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以精确的数据分析结果指导教师的精准教学、学生的培优辅差,有效支撑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基于智慧学习应用终端,借助AI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形成专属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率,同时智能生成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备考方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反馈,助力学校管理者科学决策,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

    银川一中还将数据驱动教学改进试点校项目的经验与成果进行分享,积累《普通高中数据驱动教学改进实践研究案例集》并进行推广,促进数据驱动教学在全区及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

    校长名片

    张永宏,宁夏银川一中校长,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全区师德先进个人、塞上名师、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张永宏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享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