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书香校园
“小水滴”融入书籍的蓝海
张玉琴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根植于海洋文化土壤的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有着“让每一个生命都澄澈明亮”的办学理念。身着蓝裤白衣校服的孩子,是一颗颗闪耀灵动的“小水滴”。

    无形的海洋文化怎样与有形的学校空间相结合,让育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让学生抬头有所见、俯身有所得,让海之蓝成为“小水滴”的阅读底色?“蓝海阅读空间”似乎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海之蓝,阅读的底色

    “蓝海阅读空间”是“小水滴”课程体系中有关小水滴阅读空间的设计。从书本到自然、从书本到社会,小小书本包含大大世界,书中拥有一片“蓝海”,等待“小水滴”扬帆探索。

    学生吴子墨清晨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此时“蓝海阅读空间”与她为伴,将她环绕。教室内设置的图书角为“内环”,双教学楼设置的“珊瑚虫”书吧与“灵悦读”空间为“中环”,学校设置的图书馆与阅览室为“外环”。在班级图书角停留,在每天路过的书吧驻足,在随时能去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坐定,“蓝海阅读空间”让书籍如氧气般在校园内无处不在。无论吴子墨身处校园哪一空间,书籍都将与她一起开启新世界。以海洋为主题的阅读空间展示,为吴子墨的阅读涂上海之蓝的底色,随处见海洋,处处皆育人。

    从学校到家庭,吴子墨的阅读之旅仍在继续。为了拓宽“蓝海阅读空间”的广度,实现学生校内校外阅读时间最大化,学校依托数字信息化管理开启24小时图书借阅系统,服务于“小水滴”的阅读之旅。吴子墨通过校卡与图书借阅器交互,“一刷”校卡、“一放”书籍就可以实现全时段自由借阅与归还。最近,她借阅的书籍《蓝色海豚岛》不是预先想好的,而是通过图书借阅器查询“本月最受欢迎书籍”看到的。图书借阅器为“小水滴”提供诸多信息服务,而借阅图书产生的数据最终汇总成学生图书借阅数据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阅读单本书时长等信息,为日后教学与课程的发展和革新提供数据指导。

    海纳百川是海洋文化的智慧所在。以海为邻,则学无止境;以海为书,更知学无定式。海洋的慷慨馈赠,以学校空间建设和管理这门“隐形的课程”形式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海之广,阅读的舞台

    聆听海之声,谈吐海之韵。“蓝海阅读空间”并非独立存在,它置身于“小水滴”课程体系中,与课程体系中其他内容相互融合、彼此依托,为“小文人节”“小天使节”“博创节”“蓝海社团”等课程提供广阔的阅读舞台,让阅读生活化、智慧化、未来化,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形成。

    真正的课程是鲜活的,好的课程是成长的。身处“小水滴”课程体系的孩子是否能够充分打开自己,在课程体验中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和唤醒自己,让生命之海激荡与澎湃,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行走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你最喜爱的校园活动是什么?“小文人节”这个答案反复出现。“有一周的时间不上课只阅读”“可以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阅读”“可以表演课本剧”一连串的喜爱原因,让我们了解了“小文人节”课程的大概样貌:用一整周的时间开展课内外结合的阅读实践课程。

    四年级学生周小好每学期最期盼的就是“小文人节”的到来。《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是本学期“小文人节”的两位主角,在一周时间里,周小好听到了老师针对这两本书的导读课、精读课和品读课等不同课型。教室不再是她阅读与学习的唯一场地,周小好与同学穿梭于校园内各处“蓝海阅读空间”:在阅览室沉浸式阅读,在灵悦读空间与小组成员讨论,在学校舞台上与同伴一起表演课本剧……“在珊瑚虫书吧看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条小鱼,在书本的海洋里游来游去。” 周小好这样形容自己的阅读感受,“今年的课本剧,我表演了《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海洋主题的灵悦读空间就是我天然的大舞台。”

    “蓝海阅读空间”为“小水滴”打破了传统课堂,打通了阅读时空,打开了阅读视野。“小水滴”穿梭于校园内各处“蓝海阅读空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小水滴”的课堂,一棵树、一朵花都能成为孩子的话题。校园处处可见孩子沉浸于“蓝海阅读空间”的身影,校园因为阅读而蓬勃灵动。

    时至周五下午,校园如海洋般欢腾热闹,随处可见“小水滴”兴冲冲赶路的身影,原来是“蓝海社团”活动时间到了。“蓝海社团”是“小水滴”个性的张扬地,兴趣的圆梦场,“蓝海阅读空间”为社团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语言类社团。语言类社团重在通过训练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挖掘孩子的语言天赋,提高阅读、讲述、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得活泼开朗、乐于表达的性格在课程中悄然形成。

    学生李文懿这学期选的是有趣的汉字社团,了解一个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他觉得十分有趣;学生秦婉怡手舞足蹈地描述了她在绘说绘写社团的精彩过程;学生姜芮琪最近因参加宋词情韵社团成为大词人辛弃疾的粉丝…… 而“蓝海阅读空间”则在身后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撑:囊括海量社团相关阅读书籍,为“小水滴”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社团内容提供帮助,《神奇的汉字》《揭秘海洋》《辛弃疾词传》正在为以上3个孩子服务。与此同时,3个“小水滴”自信大方、侃侃而谈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海洋文化滋养下儿童的灵动舒展。

    前往未知的“蓝海”,书籍成为“小水滴”最贴心的伙伴。因兴趣起航,以书本为双桨,“蓝海阅读空间”留下了“小水滴”最美的书香模样。

    海之魂,阅读的期待

    “风掀动书页像浪花轻卷,书声琅琅细听有涛声合唱……”广播中传来校歌《小水滴的海洋》的旋律,如海般舒展的旋律,配以纯净的童声,海与天的馈赠在心底缓缓流淌。

    海洋文化教育着力于让学生走出书本扁平的空间,在丰厚的知识海洋上自由航行。校园洋溢着灵动的海洋文化氛围,给予孩子心灵的旷达和顽强不屈的学习精神。

    校长陈人珊分享道:“培养品格像大海一样澄澈、学识像大海一样渊博、创意像大海一样奔涌、体魄像大海一样强健的蓝海少年,这一育人目标正是将海洋文化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期待。尊重天性、激发灵性、发展个性,充分发挥书香阅读的积淀作用的‘蓝海阅读空间’在九小校园展开,也正是育人目标的体现。”

    阅读是一份期待,“蓝海阅读空间”是期待的实体化,“小水滴”于期待中健全心智、发展思维,迸发生机与活力,成长为拥有广博胸怀、开阔视野的蓝海少年。

    与海为邻,得其馈赠。海洋文化的纯粹与广博,给予每一个生命澄澈明亮的可能。“蓝海阅读空间”与“小水滴”课程体系紧紧相融,以有形书域创生无形文化,以海为基,以书润心,书籍遍布校园,让每个“小水滴”在最美书香年华中都蓝得透亮。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三亚市第九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