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联和信中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因为我是学生,所以只有学习才能生存,只有学习才能生活,只有学习才能生疑,只有学习才能生成;因为我是学生,所以学习是我的天职,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学习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学习是成人达己的最好办法;因为我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自省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因为我是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段文字深深打动了记者,其中不仅藏着好课堂的秘密,也在提醒每一个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做好自我管理。而“151素质课堂”的一系列制度、方法、策略都为一个重要的目的而存在,那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学。但是,如果仅仅以倡导自学来概括“151素质课堂”的价值显然是不够的。比如“151素质课堂”文化中,师生最简单的一个约定就是倾听并尊重他人的观点。这意味着飘扬在“151素质课堂”上空的是那面对人充分尊重的旗帜。因为相互尊重,所以课堂内外的师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因为相互尊重,所以人本之光开始烛照课堂改革的全过程。 欧洲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我们所爱之物,昭示着我们究竟是谁。东联和信教育人所钟爱的流淌在课堂内外的“尊重”文化,昭示着这是一群有远见和不忘初心的教育人。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所说,“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课堂做起”。课堂改革是破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那么,一所新建学校的课堂教学要从哪里出发? 东联和信中学理事长杨方熙的答案是“不能从0开始,要从1开始”。“1”是什么呢?“‘1’就是那些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好课堂经验,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巨人的肩膀’。”杨方熙说。 在课堂经验的丛林中,他们觅得了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河北天卉教育集团的“5D高效课堂”,以及诞生自内蒙的“前置性小研究”等经验。于是,从一开始东联和信中学就跳出了低层次课改的陷阱,加入到了深度课改的秩序里。 这是东联和信中学课堂建设的借智战略,向发现的好课堂经验借智,也借力,进而搭建起新课堂快速起步的阶梯。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借智战略巧妙地化解了“借鉴与照搬、传承与创新、守正与求变”之间的矛盾。这恰恰是校训中“融会创新”精神的体现。 打动记者的还有杨方熙对外公开宣布的一个决定:既不靠“砸钱请名师”,也不靠“掐尖儿拼生源”,要走出一条“依靠先进教育思想”“依靠先进办学模式”“依靠先进学校文化”的低投入、高质量、可复制的办学之路。何谓“可复制性”?就是具有可推广性,其他学校可以‘照方抓药’,借鉴学习,这是学校开展教科研的“金标准”。在他看来,凡是不能复制的经验,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科研成果”。 这是杨方熙在魏书生的启发下找到的一条全新的办学之路,也即找到“1”后,实现从1到N的突破。显然,这是一条广阔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