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支撑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直接关系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而且直接关系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是精神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六个方面高度凝练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征,展现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大力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培育教育家精神的正确方向,使教育家精神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推进培育教育家精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是对教师影响最直接的组织形式,要通过开展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学习讲座和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尤其是党组织书记和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素养。同时,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优秀教育家表彰力度,使优秀教育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关键基础。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 一要从源头上为高质量教师队伍构筑坚实基础,完善优秀生源吸引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强化职前培养,科学构建覆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全过程的各项制度,形成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档案。 二要完善教师职后专业培训机制,以高水平师范大学为主体,同时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及培训者、教研员队伍,实现教师教育整体提质增效。当前,我国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结构性资源不适配等问题,需要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使之与高水平师范院校形成上下呼应的多元协同教师培训机制。与此同时,应以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助推教师成长,在学校推动开展特色校本研修,在新课标学习、作业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方面建立系统性的指导和规范,以提升研修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要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多措并举强化教师评价的改进发展导向,提高教师在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智能技术优化评价方法,建立基于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的多维人才评价制度,根据教师专长和岗位特点确定差异化、个性化岗位目标任务,实现教师个性化成长发展。 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路径。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是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师资保障的有效途径。我国教师队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需求多样,亟须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完善平台建设和资源供给,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数字力量。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远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课堂要求,2022年《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发布,旨在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我们应参考标准要求,汇集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师数字素养的优秀案例,各部门各地区各学校通力协作,逐步将标准转化为教学实践。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教师数字素养是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只有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和框架,才能以此为基础开发课程、选择教学方法,最后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科学评价,确保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二是以教师数字化治理水平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通过教师学科知识、教学法、职业素养等维度的大数据追踪与分析评价,诊断教师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教师发展方案,如教师教育数字化课程、线上名师工作室等服务资源。打造校际协同、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组织,构建自主学习与团体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应用数字回溯分析、科学评价模型等方法和工具,勾勒出教师职业成长轨迹,实现个性化教学与科学化评价的统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力支撑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