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终于搞定啦!”一次深夜,完成任务后的我躺在床上,脑海里还是各种担忧——万一我精心制作的课件无法正常播放,该怎么办呢?在半梦半醒中睡了几个小时后,一大早我又打开电脑,检查、修改课件。 没错,我心里期望精美的课件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为自己加分获得好成绩,未雨绸缪也是必要的。于是,我争分夺秒地用彩色的卡纸制作一只小鹿的头饰,用绿色的卡纸剪出枝条来。我想,若时间充裕,就让孩子进行情境表演,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尽管我已经两手准备,却依然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来到比赛现场,等待我的“命运”。 然而课前10分钟,主办学校的技术老师努力尝试,但还是因为我的电脑系统版本太高,制作的课件无法播放。 “没有时间了,我就用最原始的办法上吧!”我一边心里想着,一边微笑着对孩子们说:“俗话说好事多磨。虽然课件无法正常播放,但是不会影响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来,上课吧!” 原本我设计用多媒体演绎“森”字演变过程,变成看图猜字游戏——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3棵重叠的树,让孩子们猜是哪个字,这一下就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要用PPT播放小鹿在溪边散步、喝水、欣赏自己影子的画面,我做的小鹿头饰就派上了用场。孩子们害羞不敢上台,我灵机一动说把头饰奖励给表演者时,一个男孩立刻举起手来。 这个小男孩在同学朗读到小鹿在溪边散步、喝水时,他匍匐在地上假装喝起水来,这投入的表演引来阵阵欢声笑语,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当这个小男孩戴着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小鹿头饰回到座位时,更是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使用课件,孩子当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中“抽”是多么富有春天的动感。当课件无法播放,我让孩子们从我的袖筒里抽出一根根绿色的“枝条”,吸引着一双双小眼睛,不也是一种特别深刻的体验吗? 呕心沥血7小时的课件无法播放,以备不时之需准备的游戏、小道具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随着下课铃一响,我的这次比赛终于结束了。我微笑着和孩子们道别,心里充满了感激。此后,是一个星期的等待。 那天,上百人聚在一个小礼堂,等待“宣判”的结果。原本以为没戏的,未曾想这样一节课件无法播放的课竟获得了一等奖。 我把这份意外的收获、额外的奖赏捧在手中,不禁陷入了沉思:一节公开课,课件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吗?如果没有课件,一节课便不能生动有趣了吗? 在此以前,对这些问题,我肯定会觉得:一定是的! 可是现在想来,教师真的不必过于依赖多媒体,用多媒体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和运用,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必须用,那课件应该在必须使用时才用。 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读一读、摸一摸、做一做、演一演……或许,这也正是评委把最高分给予我的原因吧。 这就是我在一次市级公开课比赛的经历。我最喜欢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赛课的方式。 我们所有参赛选手是在比赛前一天下午公开抽签才知道上几年级哪一课,以及上课班级。当时我抽到的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接着就去见了上课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离开了教室。 参赛选手都在一个宾馆里备课,且第二天早上就要上课。这就意味着只有一个晚上备课的时间,根本没机会试上和磨课,考验的是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当然更考验的是平时教育教学的基本功。 可是一个晚上怎么备出一堂学生喜欢、评委认可的公开课呢? 先备学情是根本。提前见上课学生15分钟,教师要了解这个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开朗活泼还是腼腆害羞,是基础扎实可靠还是不太乐观。听听他们朗读,给他们一点口令,很快就能了解一二,这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就是前提条件,可以说这就是“以学定教”。 结合学情备教材是关键。抽到课题就要先定位,在哪一册哪个单元,属于什么类型,是教策略还是教思辨,或者是教审美鉴赏?都是第一课时,目标是什么,要教哪些内容,设计哪些环节,重难点是什么?这些教师心里都要有数。40分钟只上一课时,却要把课文放到整个单元,了解课文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甚至整个学段有何意义。 整合资源择优选用。由于现场随机抽题目,不知道会选到哪一课,能带去用的相关书籍资料不会太多。一晚上的备课时间,教师能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时当然要借助互联网,可是时间紧,也不可能看多少实录与课例。一节课内容也不可能太多,环节也不能太繁杂,所以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捕捉重要信息才是关键。如果教师一定要用课件,几张提纲挈领的就可以了,不要花大把时间找图片、动画做课件。 了解自己的优势添亮点。公开课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能力的展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也有自己不足的一面。在教学上教师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教师写得一手好字,那就不要用板书贴;普通话标准流利,就不必用语音或视频朗读替代;强于启迪思考的教师,那就上出静水流深的好课来……总之,有特长、有特点的教师能让学生喜欢,也能让评委印象深刻。 课外功夫扎实,课内教学才轻松。其实很多名师都是不磨课就上课的,即便课上了多次,每一次都不可能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最重要的是听课的学生变了。只要听课的学生不同,教学目标、内容、教法等都会随之进行调整,有的是微调,有的则是全盘推倒重建。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教师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心里装着学生而不只是教材和教参,才可能“教”出机智与趣味来。 教师平时要多锤炼自己的基本功,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多听、多看、多想,课内才能应对各种不确定的变化,上出满意、灵动、学生喜欢的好课来。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