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处在多重生态环境中,心理成长发展受家庭、个人、学校、社会等多因素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门需要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辅导、干预等关键环节,联合社会各部门构建协同机制,创新联动举措,切实建设符合学生真实需要且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部门联动基础在机制。一是成立市、区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专班,建立纵横交错的统筹协调机制,横向整合医疗、社区、妇联等多个部门共同发力,纵向优化心理科普—咨询—筛查—诊疗—培训的合作衔接。二是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共建共享机制,在坚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中心联动家庭及社工共同动态维护学生档案信息,及时发现异常,及早评估干预。三是优化学生心理转诊机制,医教社协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细化心理评估、心理转介、心理治疗联控流程,形成危机干预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系统治理关键在举措。针对学校心理专业诊疗不足的现状,医教社协同需要探索合作服务的有效方式,让专业心理服务“跟得上”“对得准”,切实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一是教育系统可与卫健委合作,聘任具有临床专业背景人员担任心理副校长,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短板弱项,“一对一”为学校提供心理评估、个案指导,搭建学校与专业机构转介平台,通过层层接力织就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防护网,让心理副校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同时,要充分发挥心理副校长的专业所长,为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将谈心谈话、疏导困惑、识别发现、家庭指导等好方法、好经验传递给更多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工作“引领人”。二是学校可通过引入医院及社会等专业资源,探索入校坐诊模式,定期聘请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生入校开展心理咨询、家长咨询等工作,创新“门诊”方式,协助疑难个案的评估诊断,达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的目的。三是医教协同探索绿色通道转诊模式,学校需要整合医疗系统资源,与专业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疏通就诊的绿色通道,建立快速转介制度,保证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转介就诊。四是以学校为中心,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学校可以搭建平台,组织专业教师进社区,指导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深化社区心理科普意识;引入社工或志愿者资源,定期开展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家长对孩子异常行为的敏感度和就医意识;强化与妇联等单位的合作,切实形成心理健康的教育合力。 总之,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紧围绕育人核心,在多方协同方面下功夫、见真招,强化机制、人员、路径、资源等协同要素建设,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