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教师发展
循证教研呼唤教师集体效能感提升
王 陆 梁友明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要强化校本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循证教研是以证据为依据进行教研的新方式。然而,循证教研的“弱参与”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于集体的信念和能力感知偏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研组织的知识生产进程。

    项目组通过对全国(主要样本来源为福建、陕西、北京、上海等地)744名中小学教师(小学教师535名,中学教师209名)的问卷调查和基于大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下我国循证教研中教师集体效能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当下教师集体效能整体有待加强,教师对于所在教研集体的专业知识、教研水平等方面的感知较弱,而对于得到大学专家教学研究指导的意愿比较强烈;二是影响教师集体效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是教师的集体效能与实践性知识特别是人际知识密切相关。

    高质量教研呼唤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循证教研中教师集体效能如何提升?围绕教师教研工作存在的不足,作者对新时代教师集体效能的增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强化教师集体教研感知能力以提升教研能力。前期调研发现,教师“教”与“研”的分离问题较为突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校本教研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区、校或教研组为单位设立专门的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研计划、组织培训和指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招募具有丰富教研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研专家担任教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以启发的方式引导教师挖掘课例中的优势与不足,聚焦小问题,引发深度思考,从教师熟悉的课例入手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增强教师“数据循证”的意识和能力。基于专家或教研员的经验和意见的证据是可靠性较低的证据,数据循证的教研首先应增强证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可靠性,如充分获取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实践性知识大数据以及来自学生的访谈证据等,基于大数据的循证教研项目将为教师的数据获取提供支持。专家或教研员获取数据之后,可以借鉴“个体反思—教研组点评—数据分析与汇报—基于数据证据链的综合分析”的循证教研流程,将数据转化为证据;同时,引入和应用在线实践社区,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数据循证方法,以多轮迭代式行动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增强集体效能。

    从实践性知识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的集体感知能力。项目组研究发现,实践性知识与集体效能之间有相互影响关系,教师拥有良好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在集体中交流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学习的团队氛围,进而能够提升循证教研组织的集体感知能力。因此,可组织实践性知识研讨工作坊,以聚焦课堂关键事件为抓手,通过合作研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建立实践性知识数据库,收集整理学校及教师各类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数据,为教师专业发展及同侪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减’背景下教师循证教研的集体效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JCB054)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