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2004年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而展开,是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陆续发布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文件,明确规定区域、学校、教师的职责。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地校(简称“基地校”)是通州区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举措。从2013年创建以来,通州区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基地校”研究、示范、引领、培训的作用,“基地校”建设逐渐成为通州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品牌。 “基地校”撬动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生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很好,但难于落实。要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必须有一支价值认同、评价素养高的教师队伍。通州区有中小学92所,而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人员有限,如果采用普遍撒网、蜻蜓点水式的服务与指导,往往会“浅而薄”“顾此失彼”。因此,通州区以“基地校”为突破口,以“基地校”建设带动全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初大家对“基地校”的认识是模糊的,“基地校”的职能是什么、如何加强建设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对“基地校”的职能定位逐渐明确:优先发展、经验分享、专题课题研究、培训引领。四个方面的职能定位使“基地校”的工作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晰,也使指导能够真正抓住实质,从而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基地校”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2013年在各学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区教科所结合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现状、教科研能力,确定了11所“十二五”基地校,通过“基地校”建设有效落实了四个职能。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果“基地校”一成不变,四个职能将成为一纸空谈,也会打消其他学校加入“基地校”的积极性。鉴于此,2016年通州区在全区中小学重新确立了“十三五”“基地校”26所,15所新加入学校为“基地校”增添了新鲜血液。2022年基于城市副中心教育的现实,通州区重新确立了“十四五”“基地校”,从40所申报的学校中择优确定了24所,随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变化,“基地校”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 专题研究深化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开展。为更好在“基地校”开展研究,更加清晰地掌握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和教师评价素养现状,通州区召开多场“基地校”干部教师座谈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设计完成了《通州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和座谈,发现教师在学生发展规划评价、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在此基础上,通州区将市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市级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进行整合,确定了“学生发展规划”“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三个研究主题,每所“基地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兴趣点确定了校本化研究专题。 加强指导助推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走深走实。在指导设计研究专题方案时,通州区打破传统的“问题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的陈述方式,明确要求各学校撰写评价方案采用“四问法”,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出什么。为了使专题研究规范化、科学化,通州区为“基地校”制定了专题研究方案框架体系,为“基地校”专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级评价项目组与区教科所研究人员共同对各校的研究专题方案进行指导,并全过程关注,使研究更加科学规范。 在专题研究中,“基地校”积累了经验、案例、课例、评价故事等,区教科所研究人员下校视导及时帮助“基地校”凝练研究成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区域对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近年来先后召开了“推进心理健康评价赋能学生健康成长”等8场专题研究研讨会,实现了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基地校”有力弥补了区级管理与指导的短板,成为区级层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与指导的重要手段。接下来,通州区将进一步加强“基地校”建设,把专题研究做实、做大、做强,有效落实以评促育的教育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