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站在学校110年启新程的重要发展节点,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以“三志”方略夯实高质量教育之基。
立志:塑造“至诚至勇”的良师形象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校之初,首任校长顾倬提出校训“诚勇”,“诚”是赤胆忠诚的信仰,“勇”是忠勇为国的理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应该具有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高度契合。近年来,学校常态化开展学校史、讲校史、传校史活动,寻红色印记、读奋斗故事、学大先生,形成了学校精神十二则;历时3年搜集、整理和转译,形成10册5000页近50万字的《校史资料汇编》,指引教师始终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传承历史文化中筑牢信仰之基;通过把校史精神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成效体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成绩上,并时刻以校史精神为鞭策,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
学校强调把爱融入教育,引领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打造“师爱弟敬、和乐一堂”的强力磁场。办好“我为良师”大讲堂,举行“老师妈妈”事迹展播,讲好“诚勇良师”故事;构建师德评价激励体系,定期评选“信得过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爱生模范”等立德树人标杆,树好诚勇良师典范;鼓励全体教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转化成每天书写的日常故事,努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明志:形成“乐学乐教”的良师风格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校深刻认识到:教师只有掌握教育本质规律,把握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才能成长为党和人民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在深化“乐学教育”近40年的探索实践中,附小人坚信只有让教师“乐”在教中,才能让学生“乐”在学中。改革开放时期,附小作为愉快教育“七校一所”之一,乐学经验向全国推广,蜚声海内外;迈入新百年,附小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备受瞩目;如今,附小设计独特学习场景,打造乐学教室,重构儿童学习生态,育人方式实现再次转型,前瞻破圈。近年来,附小团队以鲜明的“乐学乐教”良师风格凝心聚力,获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项目学校、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实验校。《角落教室:我们的乐学园》入选中国基础教育20个学校典型案例。顾明远先生评价:乐学教育是一种扎根中国大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教育发展的本土创造和中国表达。
为了进一步夯实附小乐学乐教团队内核,学校为青年教师、胜任级教师、骨干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制度驱动大力推进乐学教育研究的“个人钻井力”,一是延续经典,用好已经形成的教师发展指南;二是持续更新,积极出台《青年教师课堂展示制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制度》等9项教师发展服务性制度,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增强学科组建设内驱力;三是多向结合,通过思考“怎么抓实”“与谁结合”等问题,教师队伍与德育、教学、科研、后勤紧密相连,让制度发挥真效能、提供真方法、收获真成绩。
聚志:凝练“创新创造”的良师精神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教师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密切相关,其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进程。启智润心作为大国良师的特质,意味着教师要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学校以“科学+”行动方案为指南,点燃青少年“科学梦”,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落实在学校科学教育的系统建构与实施中。
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为创新儿童“画像”》正在实践探索阶段,确立爱科学的培养目标,以暖认知的方式构建学科学、玩科学的特色化课程内容,凸显做科学、融科学、用科学的崭新样态,以创新创造的良师精神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通过首创“超级工程室”学习实践空间、“智造团”人工智能创作工坊、“力与能量”探究游戏场域,既培植创新儿童的科学家精神、艺术家灵魂、文学家情怀,也埋下一颗创新为魂、爱国报国的种子,让附小的儿童教育为未来科学家和未来工程师奠基。同时,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数字素养,融入教学、科研、教育等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以教师个人的数字化能力提升驱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经历了18年的摸索,附小完成了集团化办学1.0至5.0的模式升级,挑战着1+X的几何级优质资源辐射任务,用行动奋力书写教育担当。通过实施“三志”方略,学校优秀教师成批涌现,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78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名师、无锡市劳动模范……在新的发展阶段,附小人还将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