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课事
留给学生真正的“宝藏”
潘 越

    今天要和孩子一起上一节特别的数学课——寻找“宝藏”。我们要把课堂搬到室外,搬到操场上去。

    一大早我就来到校园里做准备,先把学生坐的小板凳摆好,摆成一个半弧形,相对集中,保证在户外每个孩子都能清晰地听到课堂里的声音。随后,当然就是开始藏宝藏啦!班级里有11个小组,我藏下了11个神秘的宝盒。准备完毕,我就用小音箱放起了音乐,“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就等孩子们来挖宝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认识方向”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教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学段教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并增加了解“几点钟方向”的内容。新课标在相关课程内容中给出了“我的教室”和“寻找‘宝藏’”的示例,本节课是“寻找‘宝藏’”主题活动中的第2课时——认识几点钟方向。

    学生坐定后有些激动地看着我,“潘老师在校园里藏了一个‘宝盒’,这个‘宝盒’就在我的西南方向。宝藏可能在哪里”?学生立刻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找起了“东南西北”,一个男生推理:“我们学校有两个门,其中大门是南门,小门是西门,所以‘宝盒’应该处于这两个门之间的区域。”他边说边比画,全班学生的眼神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期待着能发现什么。“这片区域也太大了!”一个男生忍不住感慨。“看来只要是这个区域,都有可能。想知道‘宝盒’到底藏在哪儿了吗?”我故意卖了个关子,“老师还带来了一条信息——潘老师就站在这儿(地上有标记),面对操场,‘宝盒’就在我的1点钟方向!”

    1点钟方向是什么意思呢?我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聊一聊。几分钟后,一个小组的代表走到了我的位置,“我们可以先在脑子里画一个大大的钟面,钟面的正前方就是12点钟方向,再往前推1格就是1点钟方向”。这个女生边说边用手指向身体偏右侧一些,大家听完为她送上了掌声。另一个女生也认可道:“我们面对的就是正前方,是12点钟方向,往右边移一大格就是1点钟方向。”大家听后纷纷点头。“看来大家都找到我的1点钟方向了,这回有信心能找到宝藏了吗?谁来做第一个挖宝藏的勇士?”只见一个腼腆的男生想举手又不敢举手,我的目光锁定了他,鼓励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在全班掌声鼓励之下,他鼓起勇气走了过来。

    只见腼腆男生走向我的位置,面对大家,举着手调整角度,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有人提醒“再向右一些”,他再次调整,眯着眼睛瞄准着,顺着手的方向出发了!能找到吗?全班同学的心都跟随他的步伐一同前进。只见他走到小溪边的一棵梧桐树下,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又走到下一棵梧桐树转了一圈,寻宝时间结束后他有些失望地走了回来。

    正当我以为他准备放弃坐回座位的时候,他深吸一口气又走到了我的位置,重新伸出手再次瞄准,大家为他的坚持送出了掌声。我从一个大袋子里拿出一个很大的垫子递给他,“希望能帮助到你”。垫子很大,他展开后铺在了地上,是一个大钟面,学生都惊叹起来,称这个钟面地垫就是一个宝藏,他的组员自发走了上来,帮助他一起铺好地垫,他们细心地调试着,还时不时掀开垫子看看地面,我采访了其中一人,问“不断掀这个钟面究竟想看什么”。这个女生认真地说:“钟面上有一个中心点,要对着您刚才站的位置,这样才能找得准。”男孩走到钟面的中心,这次很自信地对准了一个方向,他准备再次出发,奔着目标就准备跑过去,我一下叫住了他,“别着急,老师再给你提供一个宝贝”!我拿出向体育组借来的50米软卷尺递到了他手上,他试着操作了两下,喊上了小组的同伴,一个人在钟面中心按住卷尺向外输送,男生拉着卷尺朝着目标走过去,大家的心又一次提了起来,关心地提醒着“线歪了,往左一些”。一个男生走过去按住卷尺的中间段,更多的同学来帮忙了,寻宝的男生在大家合力帮助下,一下子就锁定了一块假山石,他绕到石头的背后,骄傲地举起“宝盒”并飞奔回来,想要和大家分享这份喜悦,所有人再一次为他的坚持送上热烈的掌声,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比他手中拿着的“宝藏”还要闪耀。

    腼腆男生带回的“宝盒”里藏着11条寻宝线索,他分发给11个小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以及第一个勇士的示范下,大家都成功找到了自己小组的宝藏!其中一个小组的宝盒藏得很远,他们虽然遇到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在分享时这个小组表示,“我们小组的‘宝盒’在潘老师的10点钟方向。我们一直走,在一棵大树的周围找,没找到,又回来校对了一下方向,发现10点钟方向应该是篮球架,再跑过去绕了一圈就找到了”。下课铃声响了,可他们还沉浸在寻宝的快乐中。

    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课后的反馈来看,这种户外开放性的课堂样态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寻找‘宝藏’”的任务以及“你藏我找”的游戏活动中,真正融入现实情境之中,有效推动了学习的“具身化”。无论是否成功找到了“宝盒”,寻宝中对照线索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功、收获的感悟都会成为留给学生的真正宝藏。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