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我坚信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与错之间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然而,2016年参加河北省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时,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困惑的情景题:学生A在班里午休时被旁边的学生B吵闹打扰,A的提醒无效后,便出手打了B。两人的矛盾因此升级。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如何处理?选手的回答是先将两人分开处理,然后让他们互相道歉。但当评委追问谁应该先道歉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陷入了困惑——尽管是A先动手,但事情是由B引起的,究竟谁的错误更大,谁又应该先道歉呢? 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直到我有幸参加了国赛遴选。那时我遇到了同住的杨老师,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定市优秀教师。我在闲聊时向她提出了我的困惑。她的回答令我醍醐灌顶:“谁反思好了谁先道歉。记住,老师不是警察,教育不是‘破案’。”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审视我那“非黑即白”的旧有认知。 一年后,我班上发生了一件事。离校日那天,我接到了小辉家长的电话,说孩子的手机丢了。小辉是个粗枝大叶的学生,他在早晨洗漱前将手机放在床铺上,回来后就找不到了。尽管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学校法安办的同事调取监控,但监控中只能看到进出宿舍的模糊人影,对于“破案”并无帮助。无奈之下,我只好给他同宿舍的学生挨个打电话,试图找到“蛛丝马迹”。然而,这不仅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反而引起了学生之间的猜忌。 “弄巧成拙”的我整个下午都在操场上焦躁地转圈。政教处的黄主任看到我心事重重,便走过来询问情况。她告诉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这个手机大概率找不回来了。老师不是警察,不能轻易怀疑别人。现在应该考虑后续怎样处理,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之后,黄主任给这个宿舍的学生开了一个会。她说,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如果一念之差拿走了手机,心里一定很煎熬,及时改正就好了;室友间要停止相互猜忌,没有证据的怀疑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自己的财物自己保管好,不要给别人可乘之机。 尽管小辉的手机最终也没能找回来,但好在舍友之间的关系恢复如初。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前两天大课间,学生小萌急急忙忙来找我,说她贵重的耳机丢了。详细询问后,我才知道她最后一次见到耳机是上次返校时,离现在已过去了十几天。经过丢手机事件,我已经“吃一堑,长一智”了。我答应小萌帮她在班里问问,但请她别抱太大希望。听了我的话,小萌十分沮丧。 下午,我在班里说明了小萌耳机丢失的情况,并告诉大家,我会在办公室门口放个纸袋,如果哪位学生拿错了耳机或是开玩笑拿走了,请放回纸袋里。 第二天上午,纸袋空空如也,小萌却笑容满满。“老师,耳机找到了,”她神秘一笑,“但我不能告诉你是谁给我的。” 原来在我说完那番话之后,有学生主动归还了小萌耳机,并坦承了自己“拿错了”。小萌接受他的道歉,并向他保证对他的身份保密。 原来是这样。不再将“破案”作为目标的我,压抑住蠢蠢欲动的好奇心,闭口不再追问——耳机顺利找回了,犯错的人迷途知返,小萌用善意保护了对方的自尊心。还有什么比这个结局更完美吗?那个人是谁,还重要吗? 老师不是警察,教育不是“破案”。正如诗人鲁米所说:“在对与错之间,有一片广袤的田野,我将在那里等你。”我想,我现在也站在了这片田野中,守望着我的学生。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