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是我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屠美如的代表作,我从2019年起接触这本书,前后反复读了许多遍。每学习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可以说这是一本以儿童美术欣赏前沿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经典著作。本书主要研究对低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基本原理、课程框架及具体实施,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套美术欣赏设计方案和典型教学实录,通俗易懂。 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的前提是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儿童艺术和儿童艺术欣赏具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这些概念混淆模糊,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科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便无从谈起。在这本书中,屠美如对现代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儿童审美心理、现代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游戏美育论等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做了相应的观察、实验,让人从中获得许多崭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屠美如分析了我国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首先是不阻碍,然后才是促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基本观点,并对儿童艺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有益的设想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屠美如提出,儿童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在艺术审美中的想象力发展,只关注事物的科学逻辑和现实事实的情况。比如对花卉植物的欣赏,教师只重视引导幼儿关注茎、叶、花的形状、结构、颜色等,却忽视幼儿对植物的姿态、运动变化等审美特征的感受。 我园中班教师近期组织了一节“装饰蝴蝶”的教学活动,我发现教师经过备课后统一准备了几幅用于幼儿欣赏的蝴蝶图片,图片看起来很美,虽然展示了外形、色彩、图案各异的不同蝴蝶的样态,但是却如同实验室中的标本一般,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当我询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素材给幼儿欣赏时,老师们一致说:“因为这些展开式的蝴蝶图片最能体现蝴蝶外形对称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是最需要了解的。”大家说得言之凿凿,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仅凭这一点“道理”就充分反映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师本位还是儿童本位?是重学科知识还是重审美情趣?是重教师教什么还是重幼儿学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要清楚这是一节美术活动还是一节科学活动,如果是美术活动,那么活动目标究竟是认识蝴蝶还是理解并表现蝴蝶的美?我想应该是后者。如果是科学活动,活动的重点应该是理解蝴蝶身体结构对称的突出特点,了解蝴蝶由毛毛虫破茧成蝶的生长方式等。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了解蝴蝶的美术形式特征,目标设定应该倾向艺术领域的美,并引导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心中最美的蝴蝶。 所以,教师应较多地挖掘审美对象本身的知识内涵,而不是把儿童的审美教育等同于科学理性教育,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艺术知识的积累作为审美教育的目标,从而忽视审美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忽略儿童自身的直觉、想象等感性能力的培养,导致出现审美教育非审美化的现象。 当然,我们强调审美感知与科学感知的差异,并不是在儿童实际进行艺术活动时只引导儿童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不让儿童感受其他方面。相反,在强调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让儿童得到一个更为完整的经验。 如果教师缺少对蝴蝶之美的认识,教学语言苍白无力,教学方式死板教条,如何能够激发孩子对蝴蝶的美好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帮助幼儿理解蝴蝶之美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喜欢美的事物,清晰知道蝴蝶究竟美在哪里?对欣赏对象具有浓厚的个人感情投入。 当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对蝴蝶进行深入分析,慢慢地抽丝剥茧,便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蝴蝶美的内涵和意境,不会只有对蝴蝶形体对称所形成的秩序美的单一认识。在此基础上,动态、静态、名家名画、经典之作中的蝴蝶便会更加鲜活地立体呈现出来,让孩子惊奇于蝴蝶世界的丰富多彩,被蝴蝶翩翩舞姿所吸引,为蝴蝶的美惊呼喝彩。当这一幕出现时,我们便能理解孩子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不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无法理解的。 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审美的特点,始终把对儿童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与儿童共情,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让美术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动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焦作市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