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是教育工作者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担当。为了呈现教师教育领域青年学者的成果与思考,展现青年学者风采,本报特别开辟“青年学者谈丛”栏目。
————————————————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重磅文件,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被视作教师发展的新增长动能。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将关注重点放在“数字赋能”层面上,挖掘教师发展的数字红利成为重要的政策期许。相应地,在实践层面,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新技术引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声不断,这背后实质上隐含着对新兴技术的积极预期。
然而调研发现,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与技术介入,并非所有教师都持有正向的态度:或认为新兴技术的持续引入扰乱了教师发展的固有“节奏”,未能充分考虑教师的技术适应成本,往往导致“一技未懂、另一技又起”的尴尬局面;或主张前沿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应用范畴是相对有限的,距离常态化应用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抑或是将数字技术视为加速内卷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新技术带来了教师竞争的新赛道。也正因如此,数字技术的加速介入并未获得预想中的“满堂喝彩”。那么,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及相关主体究竟应该如何调整认知与行为,提升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至少可以从主体技术认知、技术供需对接、技术赋能保障三个层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主体技术认知,转变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对技术的态度是面对加速时代的首要举措。一方面,教师应将数字技术视作专业发展的有益选择项,以自身专业为基点进行主动选择,将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变化视作自我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不盲目、刻意追逐所有的新技术,转变恶性竞争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要摒弃数字技术引入的“表演性动机”,为教师创设适宜发展的数字空间,避免因过分注重绩效而导致的动机异化,并提示教师合理运用新兴技术,给予“部分加速”与“部分减速”的双重提示。
其次是技术供需对接,新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兼顾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在供给侧方面,随着愈来愈多的数字资源出现,对于技术供给的筛选与审核就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存在价值偏误、操作性差、针对性弱等问题的资源供给,教育管理者应重点关注并将其剔除。在需求侧方面,教师应在考虑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以及数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尝试应用部分前沿技术,基于多轮行动进行不断调试,以实现新技术与发展需求的合理“链接”。
最后是技术赋能保障,技术团队、制度建设以及学术研究三者是有效数字赋能的重要支撑性因素。一是形成由技术企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两类群体构成的技术团队,前者主要负责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维修,后者则主要聚焦学校内部的技术实践与调试,围绕一线教师技术使用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两类群体应进行不定期的沟通。二是在把握加速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完善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在鼓励教师应用新兴技术的同时,设置数字赋能的边界与底线。三是积极围绕“数智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新命题开展学术研究,厘清“什么是最合适被引入的技术”“某类新技术应以何种方式应用于教师发展活动”等前提性问题,探寻数字赋能教师发展的合理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数智时代教师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借助技术认知合理化、技术供需合理对接、建立技术赋能保障体系,帮助教师个体逐渐适应数智时代的“节奏”,以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VFA210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智能时代背景下迈向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研究”(22JJD88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