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小动物或植物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过,最近在中小学生中流行“养臭水”,即将唾液、牛奶、蟑螂等装进饮料瓶并密封,然后悄悄观察,坐等“炸开”。有的“臭水”在教室炸开后,损坏教学电脑,教室臭得不能正常使用,甚至引发一些学生呕吐。 ———————————————— “养臭水”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并迅速蔓延,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模仿网络平台一些博眼球、赚流量的短视频中的做法。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跟风,相关部门要强化网络管理,净化自媒体平台。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孩子将课余生活从“网上猎奇”转移到养花种草、呵护小动物上,唤醒并保持学生心中的真善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完全小学 李娟) 这种现象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比如课间不允许学生外出活动而导致学生另辟蹊径?再者是学生对严苛的课堂、单一课后活动的一种反抗?值得我们思考。不过,臭水的成分比例是不可控变量,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是否产生有毒物质均不可预测,与科学精神毫不相干,只能算一种求异兴趣和恶作剧行为,应加以制止。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路幼儿园 高玉霞) 学生旺盛的好奇心需要呵护,但“养臭水”这种做法不可行,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还可能损害公共财物。教师要加强教育引导,明确告诉学生该行为的危害性。同时,也要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探索之路。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小学 陈黎明) 学生“养臭水”是以恶为趣,是审美畸形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行为如不加制止,不但危害学生身体健康,以丑为美、以恶为趣等不正确价值观可能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并可能诱发其他畸形审美行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此类行为,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教研室 郭珲峰) “养臭水”现象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缺失和不足,呼唤学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教师可以设计有趣且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养臭水”现象也提示我们,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应有同理心,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宽容他们的孩子气,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河南省卢氏县教体局 骆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