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连连读、口算对对碰、诗词大会……6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简称“北师青附”)的期末考试上,孩子们“排队闯关”,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本学期。但一年前,这所学校仍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发号施令、学生被动遵守,双方积极性都很低。
短短一年时间,这所“沉睡的学校”如何被“叫醒”?近日,笔者跟随“讲好校园故事、传播好校园声音”工程组委会来到该校探访。
重塑校园文化
“我该如何改变这所学校?”一年前岳素蕊刚来北师青附任执行校长时,这个问题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岳素蕊意识到“破题之道”在校园文化,她决定从“根”出发,重新为学校“立魂”。
“从改变最根本的校园文化开始,进而辐射到德育与教学,力争让学校的一潭静水真正变成喷薄的涌泉。”岳素蕊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集中商讨后,学校确定了以“爱己、利他、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为核心要素的“弘毅”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核心设计了“弘毅润德”的德育体系和“弘毅慧学”的教学体系。其中,“弘毅润德”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管理;而“弘毅慧学”的教学体系则以“生动课堂”为载体,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好的德育是自我教育
岳素蕊相信,自我教育是最好的德育。她希望学生能够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角色的切换中习得对他人的理解与体谅,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此,学校建设了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由班级轮流派学生监督卫生、课间操、就餐与课堂纪律。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岗位轮换,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也都在“被管理”。
如果遇到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每个班级会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年级组成5—6人的“议事厅”,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曾经,学校经常出现有学生在卫生间破坏公物的情况,议事厅便对此进行了讨论。“在孩子们的努力下,最终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这令我非常惊喜。”北师青附副校长吴英宏说。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下午第一节课前的走廊里回荡着孩子们合唱《万疆》的嘹亮声音。一年来,该校每个班级都坚持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唱一首“红歌”。在昂扬的旋律中,孩子们不仅精神面貌有了改变,更体会到了歌曲背后的爱国情怀,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没有模式的“生动课堂”
老教师以讲为主、新教师亦步亦趋,这是一年前北师青附课堂的普遍状况。而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岳素蕊决定以课堂改革为重点,打造让孩子“活起来”的“生动课堂”。
“‘生动课堂’没有模式,只有理念,教师要控制课堂讲授时间,增强学生自主性,除此之外就可以各显其能,让课堂生动有趣。”岳素蕊说,在“生动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开始尝试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不借助手机导航的情况下,谁能分清东西南北?”七年级地理教师张信科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入手,成功勾起学生对“判断方向”这一地理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寻找北极星”等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身兼语文、劳动与家庭教育三个科目教学的教师姜勇坦言,多学科交叉会让他在课堂上教的东西更“杂”一些。劳动课《篆刻艺术》涉及中国历史、书法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姜勇发现这节课可以和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结合。于是,他在教授汉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体验篆刻,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得都很积极。
看到一年来学校方方面面被逐渐“唤醒”,岳素蕊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扎下根来,继续推行‘弘毅’教育,让学校真正‘活’起来。”岳素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