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经验之谈
我的专业成长“八字诀”
汪智星

    31岁,被破格评为小学特高级教师;35岁,被评为江西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40岁,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回首走过的29年教育路,他庆幸自己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

    ————————————————

    自从教起,我心中就有一个远大且朴素的目标,成为一位名师,做一名像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于永正那样人格高尚、专业能力高超的好教师。

    从中师毕业到评上特级教师,我经历了16年的教学实践;从评上特级教师至今,又经历了13年的教学实践。在这13年里,我获评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出版教育专著8本,发表近百篇教学论文。

    其实,我的教学天赋并不高,甚至很一般。为什么能够梦想成真?回想自己的29年教学实践,我想与各位教师分享关于专业成长的“八字诀”。

    倒逼:初尝教书育人甜蜜滋味

    1995年师范毕业后,我在乡村、乡镇小学从教4年。从教第5年被选调入县城最好的小学;从教第6年获得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从教第7年被评为江西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身边的同事对我的进步之快都感到惊羡。回想最初工作的前7年里,自己是怎样脱颖而出的?这便是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个“二字诀”——倒逼。

    倒逼,就是逼迫、强迫。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一次次倒逼自己。工作第一年,我根本不会写教学文章。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逼迫自己把厚厚的一本《素质教育》“啃”完,花了整整3个月。之后,我便记住了国内外一些教育家的名字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有陶行知、叶圣陶、斯霞、霍懋征等。因为倒逼自己“啃”下第一本教育专著,在全校教师论文写作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工作第3年,校长从县教研室主任处借回一本教育专著《语言文字教学策略论》,他答应借我看一周后便要归还。我如获至宝,连续三天三夜不分昼夜地阅读,感受着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精彩的教学案例,可想到再过3天就要把书还给校长,心中不禁怅然。于是,又是三天三夜,我用17个作业本把近20万字的书全部抄完。抄书让我加深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也让我迅速明白语文教学的本质及规律。

    因为倒逼,让我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一次次倒逼,让我在从教的前7年里,一次次尝到了教书育人的甜蜜滋味。

    坚持:一次次失败后再树信心

    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起步无疑是幸运的。然而,教师成长绝不能满足于阶段性成功,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向着既定目标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就是我专业成长的第二个“二字诀”——坚持。

    工作第6年,我在《江西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瞬间激起了自己的写作兴趣。接下来的5年里,我写出了一篇篇教学文章,一次次寄往各类教育刊物,结果都是杳无音讯、石沉大海。直到2006年7月,《“1037”习作指导课》才得到《小学青年教师》杂志编辑部的青睐;同年11月,《新课程呼唤创新型语文课堂》又发表于《山东教育》上。从此,我的教学文章总能得到编辑的喜欢。

    试想,如果从2001年至2006年的5年里,我动摇、放弃过持续写文章的念头,就不可能有2006年至今的180篇教学论文的发表和8本教育专著的出版。坚持是要有恒心的,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次次失败后再树立信心的勇气。

    板凳甘坐十年冷。我始终有一个理念,自己看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正是有了这份持之以恒,我在平凡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个个不平凡成绩:两次参加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竞赛、三次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并形成鲜明、独特的教学主张。

    自2001年起,我的语文教学主张经历了从最初的情趣型“激情、务实、求活”到情智型“智慧、本真、清简”的转变,再到当下基于“本真教育”哲学观下的“本真语文”教学主张的确定与实践。沉潜于自己的教学主张与实践,我坚持了23年。因为坚持,提升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实现了自我成长。

    挑战:迈过从优秀到卓越那道坎

    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卓越型教师的最大特质是什么?就是永葆不断挑战自己的品质,这也是我专业成长的第三个“二字诀”。

    2011年,我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同年12月,江西省教育厅在井冈山举办全省特级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会议期间,我听到了两位特级教师的对话,大概意思是专业能力到“顶”了,既是特级教师,又是小学特高级教师(当时还没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心想我31岁就破格评上小学特高级教师,35岁评上江西省特级教师。接下来呢?我清醒地告诉自己,评上特级教师绝不是专业成长的终点,而是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

    培训期间,我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一篇为《评了特级教师,汪智星还是汪智星》,一篇为《忘掉自己是“特级”》。我要告诫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而要攀越一个个新起点,就要时刻保有不断挑战自己的品质。

    评上特级教师后,我在各地上了百余节示范课,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出版教育专著8本。从2019年至今,一年出版一本教育专著。为什么要这样?就是要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有人问我,如此拼命工作,不累吗?我的回答是:累并快乐着。在写自己的第7本教育专著《卓越型教师如何修炼》时,整个创作时间只用了一个月。写这本专著前,我写了一篇题为《卓越型教师的五种核心品质》发表于《教师博览》上。后来的半个月里,文章被众多微信公众号转发。于是,我基于卓越型教师的五种核心品质——倾听、思维、合作、行动、提炼,提出卓越型教师应拥有的40种品质。

    就这样,在一个月里,周一至周五,我每天围绕一种品质写成一篇4000字左右的文章,周末每天写两篇。一个月时间,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自己写作经历中的一次成功挑战。如今,回味这份挑战,心中仍然充溢着浓浓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喜欢,所以痴迷;因为痴迷,所以越来越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所有付出都会是一种享受。这份享受,正是我专业成长的第四个“二字诀”。

    2010年9月,我从老家婺源调入省会南昌从教。14年里,我给自己确定了具体的读书、写作时间,就是每天晚上的9:00—12:00。3个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雷打不动。此外,双休日、节假日也几乎用于读书、写作。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因为我有“三不会”“四喜欢”。“三不会”指的是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不会玩游戏;“四喜欢”指的是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上课、喜欢写作。14年如一日,读书、思考、上课、写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我设计着:请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后,再概括地说说文中主要讲了哪三件事?学生说着“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我设计着:谁能用一句话把文中三件事说出来。片刻,有学生说:《生命生命》一文中第一件事讲的是飞蛾求生,第二件事讲的是瓜苗生长,第三件事讲的是静听心跳。我又设计着:能不能不用“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用一组连词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片刻,有学生说:《生命生命》一文先讲的是飞蛾求生,接着讲的是瓜苗生长,最后讲的是静听心跳。我再设计着:能不能不用“先……接着……最后……”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之后,学生纷纷说着,都被我否定。我特意悄悄地附在一名学生的耳边说出答案“先后”。没想到,全班学生都“偷听”到了答案:《生命生命》一文先后讲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教学中,这一个接一个看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教学过程,其实都是我在备课时反复琢磨、精心预设的。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教学环节时,一名学生高高举起手。他说:《生命生命》一文依次讲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听着学生的表述,我兴奋不已。“依次”这个词是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每当与同事讲述这个教学案例,我内心总会一遍遍享受着这个难忘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欣喜于自己用心琢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教学环节。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总会痴迷于备课、上课、反思和实践,并与学生一起体会语文学习的无穷滋味。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需要有长远且明晰的目标。没有目标,所有的努力与付出,终究都是徒劳。在我看来,名师成长应以目标为导向,继而全力践行倒逼、坚持、挑战、享受“八字诀”。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