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全愈的相识是多年前的事,那时,我偶然间得到一套《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作者黄全愈以自己的观察,以中美教育比较的视角,以儿子矿矿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真实经历完成了这套书。从大量可读性非常强的案例描述中,我们很容易理解不一样的教育文化。后来,我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到黄全愈,并且请他到学校为学生做了一次演讲,黄全愈对青岛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高度赞赏。自那时起,我就非常关注他的动态。 《教育的基础》是黄全愈去年出版的书,这本书看起来是关于教育的文集和演讲整理,但是读起来完全没有碎片化的感觉,不管从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管从知识学习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等,呈现出内容上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从教学理念到育人理念,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涉及人们对于教育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体现了完整的教育理念系统。 一本好书最为重要的特点是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在《教育的基础》中可以说处处可见、俯拾皆是,这些都基于黄全愈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和理性思考。现实问题客观存在,而能够独特观察和独立思考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判断和表达。显然,黄全愈在中国有大量丰富的教育经历,在国外又有第一手的教育资料,他的观点闪现着一个教育人的全新思考。这仅从各个篇章的标题中就可见一斑。比如,“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还是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为什么创造性不能教”“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学生”……这些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跨文化或跨区域的比较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事情,更何况是教育。但是,黄全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经历却为他进行这种比较做了很好的铺垫。书中不仅有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反思,还有他对孩子成长全过程的观察与思考。这些内容比较不仅能让我们更多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品质和样态,而且也能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深刻反思。比如,“解放个性”“快乐学习不是伪命题”等内容,既以善良的愿望看待中国教育的问题,又以理性的视角对待西方的教育。比较中,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也让我们在反思中进行选择与建构。 《教育的基础》中许多内容都是在给读者讲道理,但是作者说理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是善于调动案例,各种各样的教育正面案例或反面案例都成为作者说理的素材,如“中国的梅西都在培训班做奥数吗”“‘土猪’该不该‘拱白菜’”等。这说明作者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也让读者的阅读感到生动有趣;二是善于在一般人认为的常理中进行剖析和引导,如“游戏一回战争”等;三是善于用中国文化元素,以世界和历史的眼光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教育……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其文本中没有太多看似深奥的教育学原理,但是作者的笔触中体现着对教育的哲学思考,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一本好书,应当让人浸润于和风细雨,也许这正是《教育的基础》带给我们的价值。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海尔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