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新论

    让学习科学在课堂上可见、可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在《北京教育》上撰文,一些在传统认知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的研究,似乎没有对“不规范且具体”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产生实质性推动作用。于是,他们就往课堂教学走了一步,与同时崛起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领域的学者合作,开掘出“学习科学”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学习科学的目标是“在脑、心智和课堂教学之间架起桥梁”。教师是架桥的关键人物——能否将学习科学作为课堂根基,在备课、上课、观课、说课、评课和写课中渗透、运用学习科学,真正让学习科学在课堂上成为看得见的风景、用得上的方法,换言之,让学习科学在课堂上可见、可教、可用、可测评,主要靠教师。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学习科学素养,把学习科学放在心中,具有学习科学的意识、视角和眼光,再把学习科学转化为教学新行为、教学新能力和教学新基本功。具体而言,能够从教学中的基础问题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殊需求,以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掌握基于学习科学视角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新能力。这些来自学习科学的新能力,是新时代研究型教师新素养的核心构成。

    教师可以怎样进行学习指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密在《中国德育》上撰文,所谓教学,一半在教,一半在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真正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的目的。首先,学习指导要分层、分类、分科进行。其次,学习指导要采取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如系统传授式、专题讲座式、学科渗透式、规程引导式、咨询诊疗式、示范点拨式、省悟自得式、经验交流式等。比如有人给学生的学习流程总结了一个“八先八后”的口诀:“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言,先议论后请教,先理解后记忆,先笔记后整理,先复习后作业,先基础后扩展,先规程后操作。”最后,学习指导要致力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习者,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善于发现和总结属于自己的最优的学习方法。比如有学生总结出“四大金刚助学法”:预习本——记下第二天预复习的内容,避免盲目学习;疑问本——把感到棘手的问题记下来,以便请教教师和同学;重点本——把重点内容记录在案,复习时有所侧重;错题本——把平时作业、测验、考试中的错题记下来,避免重犯。总之,学习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成功的学习者。

    高质量课堂构建的四大特质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撰文,任何课堂都涉及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谁在学习,即学生的主体状态如何;二是学习什么,即学习的内容形态如何;三是如何学习,即学习的活动样态如何;四是学得如何,即学习的发展质态如何。正是主体状态、内容形态、活动样态和发展质态的交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课堂形态。

    如果从课堂学习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固有矛盾来审视,我们今天追求的高质量课堂乃是“小学大成”的课堂。如果回到课堂的四大原点问题来审视,我们今天追求的高质量课堂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大概念(大观念)为内核的课堂、以深度求品质的课堂和以融合促发展的课堂。如果说“以小学求大成”是高质量课堂构建的基本方法论,那么以学生为主体、以大概念(大观念)为内核、以深度求品质和以融合促发展则是高质量课堂构建需要着力彰显的四大课堂特质。在主体状态维度,高质量课堂的构建需要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特质;在内容形态维度,高质量课堂的构建需要彰显以大概念(大观念)为内核的内容特质;在活动样态维度,高质量课堂的构建需要彰显以深度求品质的活动特质;在发展质态维度,高质量课堂的构建需要彰显以融合促发展的发展特质。

    (伊哲 辑)

中国教师报